• 我爱
  • 论《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

    安安  2025-4-24/2025-4-24  10129点  1帖

    ^主安安2025/4/24 13:06:01

    论《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

    论《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

    概述:
    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发布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揭开了北上抗日与长征的序幕。

    同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发文《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

    中共中央关于要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成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的文件是在局部抗战时期,我党具有战略前瞻性的系统阐述“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理论的重要文献。
    本文通过对该文本的解读与历史语境的具体考察和认真分析,揭示党在抗战初始理论的建构、战略实践探索及它在党史叙事中的独特价值,论证其作为早期抗战理论“逻辑起点”的历史地位,为抗日战争阶段性发展过程的研究提供和确认新的“原点”视角与地位,彰显理论细节研究的重要性,提供突破抗战史传统阶段划分上的新视角和抗战理论上这一“原点”的地位,为抗日战争阶段性发展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彰显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重构中共抗战史的认知的新坐标。
    1934年中共中央关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文件,是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系统阐述“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理论的重要文献。本文通过文本分析与历史语境考察,揭示该文件在抗战理论建构、战略实践探索及中共党史叙事中的独特价值,论证其作为中共早期抗战理论“逻辑起点”的历史地位,为抗日战争研究提供突破传统阶段划分的新视角。

    关键词:
    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发布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193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发文《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

    一、引言:
    民族革命战争 “开始”问题的提出与学术史回顾
    1、传统抗战阶段划分的局限。主流史学以“九一八”“七七”为节点,划分局部与全面抗战,它侧重政权层面的抗战动员,对中共早期理论探索关注不足。
    2、新史料的学术价值关注度缺失,如早期党的有关抗战的理论文献及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史料的深度挖掘研究成果,挑战“中共抗战理论成型于1935年后”的固有认知。

    3、研究方法与视角的更新,以及史料基础的细节强化,使历史的原始形态完美呈现。结合档案文献(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军事史资料(先遣队战报)等,及国民党相关档案,进行文本细读与历史相互印证。
    4、文献的理论研究的成果突破,超越了以往时代的战略认知。

    5、对抗战性质的科学界定:民族革命与民众动员的统一,突破“单纯军事抗战”框架,文献首次提出抗战需“广大武装民众”参与,将抗日与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民族革命)结合,本质是主张以阶级革命推动民族解放,与国民党“政府抗战”形成根本对立。
    6、文献与毛泽东后期理论的逻辑衔接,文献中“民众是战争主体”的思想内容,为《论持久战》“兵民是胜利之本”奠定理论基础,体现中共抗战理论发展的连续性、丰富性、针对性。

    二、对时局矛盾的精准判断,国民党阻挠与中共的历史使命

    1、文献揭露了国民党的双重反动性,它直指国民党利用各种手段“欺骗民众”“阻挠抗日”,揭示其既是民族敌人(对日妥协)又是阶级敌人(镇压革命)的本质,为“反蒋抗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中共中央的自我革命的意识强化,主动勇于承认“工作缺点”(如民众动员不足),体现党对革命形势的清醒认知,为后续改进工作(如加强基层组织、调整土地政策)预留逻辑空间。

    三、战略目标的超前设定,从“局部抗日”到“全民族革命”
    1、中国共产党政治宣示的超前性。1934年,国民党政府尚未放弃“剿共”政策,中共已经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公开挑战其反动统治的合法性,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它比1935年《八一宣言》早一年的时间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雏形构想。
    2、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行动的双重战略试探。北上抗日先遣队发布宣言,率先向闽浙赣皖进军,既威胁国民党心腹地带(战略牵制),又试探华北抗日前线(如1935年方志敏部逼近皖南),为红军主力后续战略转移(长征)和东征抗日提供路径参考。

    四、实践验证先遣队行动的历史意义

    1、中共中央政治、军事动员的早期实验,它迅速瓦解国民党反动的“剿共”舆论,通过《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等宣言文告,将“抗日”与“反围剿”绑定,争取中间势力同情(如福建事变中部分反蒋力量)。

    2、群众路线的初步实践。先遣队在闽浙赣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游击队(如红十军团扩编),直接为全面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证明了“武装民众”理论的可行性。

    五、国共力量博弈的关键变量

    1、迫使国民党调整军事部署。蒋介石被迫从五攻“围剿”苏区前线,抽调兵力围追先遣队(如王耀武部),客观上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为红军长征创造间接条件。

    2、暴露国民党统治危机,先遣队深入国民党腹地(如1935年1月进抵浙江衢州),引发南京政府恐慌,凸显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脆弱性与反动性,加速社会中间阶层对国民党当局的失望。

    六、中共抗战主体性的早期证明
    1、驳斥“消极抗日”谬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早于“七七事变”三年,用史实证明中共是局部抗战时期,主动承担抗日责任的政党,而非“依赖国共合作”的被动参与者。
    2、构建抗战叙事的主体性。文献将中共领导下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定位为“民族革命战争领导者”,与后续的洛川会议(1937年)形成理论闭环,证明其领导地位,源于早期理论自觉与实践的担当,而非偶然历史机遇。

    七、历史定位中共抗战理论的“原点”意义
    1、衔接了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的逻辑链条,表现了时间轴上的连续性。1934年文献→1935年瓦窑堡会议→1937年洛川会议,完整的构成了中共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再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完整逻辑演进,否定“中共抗战理论突然转变”的错误认知。
    2、空间轴上的扩展性。先遣队在南方的活动(闽浙赣)与东北抗联、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等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构成局部抗战时期“多元抗日”图景,显示了中共作为抗战力量核心的凝聚力。

    八、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抗战路线的批判超越

    1、在理论维度上国民党坚持“政府包办抗战”,排斥社会民众动员与阶级革命;中共则主张“民族革命与阶级革命结合”,在理论上更具历史进步性。

    2、实践维1934-1937年,国民党对抗日力量(如先遣队、察哈尔同盟军)的无情镇压,这与中共对东北抗联及民众的态度与发动形成鲜明的战略性对比,预示其在全面抗战中“片面抗战路线”的必然失败。
    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案例
    1、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坚持自主创新的立场,文献内容未直接套用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框架,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国共矛盾、民众基础)提出“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

    2、历史规律把握,通过分析“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交织”的时局特点,预判抗战必然走向全民化、革命化,展现唯物史观的科学预见性。

    十、结论
    研究成果重新书写中共抗战史的主体性的复什性

    1、1934年,中共中央关于抗日先遣队的宣言、文件等及行动,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革命形势的早期典范。其价值不仅在于军事层面的战略试探,更在于构建了“抗日救亡+民族革命+民众动员”的完整理论体系,提前三年预判了抗战的全民化趋势,为中共后来领导全民族抗战奠定了思想、政治和实践基础。

    2、在抗战史研究中,需突破传统叙事对“局部抗战”的简化认知,将该文件视为中共抗战理论的“逻辑起点”,并置于国共力量博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考察其历史意义。这一研究不仅能纠正“结果导向”的史学偏差,更能揭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其以先进理论引领历史方向、主动担当民族使命的必然结果,而非单纯的军事胜利产物。

    十一、综述(1)
    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重构中共抗战史的认知坐标

    1、突破“成王败寇”的结果导向史观。在传统史学上常以1937年国共合作形成的“既定结果”倒推历史,基本忽视了中共在局部抗战时期的主动探索。1934年文献资料证明,中共对抗战的领导地位,并非依赖国共合作的“机遇”形成,而是其早期理论的自觉(如“武装民众”思想)与战略主动性(先遣队行动)的必然结果。这种研究视角的科学转变,有助于剥离“偶然论”“依附论”等错误史观,还原中共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逻辑。

    2、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叙事。以往的研究多聚焦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熟形态”(如《论持久战》),而该文献揭示,早在苏区时期,中共已尝试将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如将抗日与反蒋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战理论。这一发现填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局部抗战时期的研究空白,证明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历史延续性而非“断裂式突变”。
    3、回应现实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挑战。近年来,少数势力歪曲中共抗战贡献,宣称“中共抗战始于1937年”“依赖国民党领导”。1934年文献资料及先遣队的行动以原始档案和军事实践证明,中共在抗战初期就已经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与行动纲领,且在动员民众、战略布局上远超国民党的同期水平。强化这一研究,是从历史源头驳斥错误史观、维护党史国史严肃性的必要举措。

    4、对抗战理论深化研究的意义:打开“早期抗战”的新维度,重新定义“局部抗战”的内涵与外延,从“分散抗日”到“系统探索”:传统认知将1931-1937年抗战视为“自发、孤立”的抵抗(如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而该文件表明,中共此时已通过“理论建构+军事行动+政治动员”三线并行,进行有组织、有战略的抗日准备。这一发现要求学界将“局部抗战”重新界定为“中共主导的早期抗战理论实践期”,而非“全面抗战的简单铺垫”。
    5、地域范围的拓展:先遣队在南方的活动(闽浙赣皖)与东北抗联形成“南北呼应”,打破“局部抗战仅限东北”的刻板印象,揭示抗战初期全国性战略布局的雏形。
    十二、综述(2)

    1、完善中共抗战理论的“前延安时期”谱系。填补理论发展空白期:学界通常将1935年瓦窑堡会议视为中共抗日战略转折的起点,但该文件显示,1934年中共已提出“民族革命战争”概念,比瓦窑堡会议早一年半。这一“时间差”揭示,中共抗战理论经历了“苏区探索(1934)→战略调整(1935)→成熟定型(1937)”的渐进过程,需在学术书写中补充“前瓦窑堡时期”的理论演进细节。

    2、澄清“国际影响”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文件中“武装民众”思想虽与共产国际反法西斯号召存在呼应,但核心逻辑(抗日与反蒋结合)完全基于中国国情。这一辨析有助于纠正“中共抗战理论源于外部指导”的偏见,凸显党的理论自主性。

    3、推动国共抗战路线对比研究的深化。同期政策的反差分析:1934年国民党正推行“剿共优先”政策(如第五次“围剿”),而中共已通过先遣队行动实践“抗日反蒋”。这种对比可清晰展现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的政治格局差异——国民党维护一党独裁,中共则以民族大义突破阶级局限(如文件提出联合“一切反日反蒋力量”)。

    4、预示全面抗战路线分野:文件中“民众动员”与国民党“政府抗战”的对立,实为后来“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冲突的预演。深化这一研究,可从历史源头揭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领导权争夺”的必然性。
    5、以历史逻辑论证“中流砥柱”的科学论断。 对抗战初期中共理论与实践的再挖掘,本质是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并非源于偶然的历史机遇,而是其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必然结果。1934年文件及先遣队行动的研究价值,正在于它以鲜活的历史细节,论证了“中共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这一根本命题。 在新时代深化抗战史研究,需以这类新史料为切入点,打破传统叙事的时间与空间局限,构建更立体、更具历史纵深感的中共抗战史叙事体系。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创新,更是以历史真理回应现实挑战、凝聚民族共识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2.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参考资料》解放军出版社 1995年
    3. 王桧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陈红民等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
    5.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
    6.《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共福建省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7.《图说长征》课题组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

    2025 福建·永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