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15日,红七军团与担任护送任务的红九军团,在福建永安集结地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正式组成,并以沿途散发传单的形式,发布中华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它标志着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进行伟大长征的序曲。
1931-1937年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在与国民党的复杂斗争中逐步实现的,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与历史进步性。福建永安成为局部抗战重要的历史结点。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奉行不抵抗与“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主要的军事力量用于“围剿”红军,对日本侵略者采取消极妥协的态度,这不仅是作为执政党却主动放弃了抗日的领导责任,还以暴力压制以中共为代表的民族革命和民众的抗日激情。然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其最高宗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穿于斗争始终。面对国民党制造的抗日领导权“真空”,中国共产党凭借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使命感,主动“补位”,开启了争取抗日领导权的艰难历程。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领导权之争,本质上是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而战。在这一过程中,抗日话语权的争夺成为首要环节。共产党通过发表通电、宣言等方式,率先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战略主张,打破国民党对舆论的封锁,积极传播全民族抗战的理念。同时,借助进步刊物、群众集会等渠道,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抗日救亡思想,唤醒全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争取领导权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随着话语权的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领导权的争夺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党在东北积极组织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军展开长期战斗,成为东北抗战的领导核心;在其他地区,党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开展募捐、宣传等活动,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此外,中共中央先后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八一宣言》;以最大的决心派遣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日本侵略者直接作战,全国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等行动,并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党通过多种渠道与各方力量进行沟通协商,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确立起在抗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
对于军事指挥权的掌握,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关键支撑。尽管面临国民党的多次军事“围剿”和政治打压,中国共产党依然坚定地领导人民军队投入反“围剿”与抗日斗争。福建永安出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全体红军通过长征奔赴抗日前线。我党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为全面抗战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它彰显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卓越战斗力,有力地证明了党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和智慧。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三权斗争过程并非孤立割裂,话语权、领导权、军事指挥权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话语权的争取为赢得领导权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领导权的确立为掌握军事指挥权提供了政治保障,而军事指挥权的强化又进一步巩固了领导地位,三者共同推动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抗战时期逐步确立领导核心地位。
这一过程充满了血腥与艰难。从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伪及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殊死搏斗,到红军在反“围剿”与北上抗日途中遭遇的重重围堵;从地下党员在国统区传播抗日主张时面临的白色恐怖,到进步群众因参与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遭受的迫害,都见证了这一斗争的惨烈。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畏牺牲、不惧强权,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扛起了抗日大旗,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广泛动员群众、发展抗日力量,让抗日斗争在艰难时局中蓬勃开展,为全民族全面抗战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抗战时期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这一历程充分彰显了党的先进性与自觉性,是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党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与国民党的复杂斗争中,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