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
  • 炉坵长征民族政策重要实践地——

    安安  2025-7-13/2025-7-13  3933点  1帖

    ^主安安2025/7/13 11:34:01

    炉坵长征民族政策重要实践地——

    《炉坵村:长征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地与当代乡村振兴》

    炉坵村作为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的一个畲汉聚居村落,在中国革命史和民族政策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既是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地,也是当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民族村寨。以下从历史贡献和当代发展两个维度,全面剖析炉坵村在民族政策演进中的独特价值。

    一、红军长征民族政策的源头实践 炉坵村的特殊历史地位始于1934年7月,红九军团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进驻这个畲汉混居的村庄。当时,面对长期受民族隔阂与阶级压迫困扰的畲族群众,红军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民族工作实践,这些实践后来成为长征途中红军处理民族关系的范本。

    二、‌宣传方式的民族适应性创新‌ 红军在炉坵村张贴《北上抗日宣言》等宣传材料时,充分考虑畲族群众的文化认知特点,专门邀请畲族"族老"用畲语进行宣讲,并安排汉族村民用畲语解读"民族一家亲"的道理。这种尊重民族语言差异的做法,打破了传统的宣传模式,极大提高了政策传播效果‌。

    三、‌民俗尊重的具体实践‌
    红军部队驻扎期间严格遵守畲族民俗禁忌,主动学习畲族礼节,以"不搞特殊、平等相待"的姿态消除了畲族群众的疑虑。这种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真诚尊重,在当时国共对峙的复杂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四、‌军民互助的良性循环‌
    红军的民族平等政策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热烈回应。畲汉群众不仅为红军提供粮食、草鞋等物资,畲医还用传统草药为伤员治疗,青年们自发组织赤卫队参与保卫工作,更有村民主动加入红军队伍。这种军民鱼水情形成了"宣传—尊重—互助—动员"的完整工作链条‌。

    五、炉坵村的经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转折
    炉坵经验与早期零散的民族工作探索相比,炉坵实践具有规模性、系统性和可复制性三大特点,为后续长征途中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积累了宝贵经验。历史学者评价这一实践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实践运用中的具体典范",奠定了红军长征中民族团结的基调‌。

    六、当代炉坵村的乡村振兴与民族政策传承 进入新时代,炉坵村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积极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了"红色文化+民族特色+生态农业"的多元发展模式。 ‌

    七、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炉坵村保留着红九军团驻扎点聚金堂民居等革命遗址,2024年被新增认定为三明市未列入革命文物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这些红色资源与畲族文化相结合,成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础。

    八、‌炉坵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依托青水畲族乡"四个万亩"产业基地布局,炉坵村大力发展烟叶、甜玉米及莴苣种植,其中烟叶年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产量约3700担,成为村民重要收入来源。村委会还投资成立了炉坵水电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5%,拓宽集体经济渠道‌。

    九、‌民族村寨建设提升‌
    2021年,永安市批准炉坵村使用集体土地0.0866公顷建设新村住宅项目,严格按照"一户一宅"政策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注重保留畲族建筑风貌,同时改善村民居住条件‌。

    十、‌跨区域政策支持‌作为民族村庄,炉坵村受益于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政策
    2024年,青水畲族乡获得省级财政衔接资金支持脱贫户及监测对象灾后恢复生产‌,而类似武义县等地的民族乡村补助资金调整政策‌,也为炉坵村未来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十一、民族政策演进的历史启示与当代价值 炉坵村近百年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从革命时期的初创到新时代完善的完整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从"个案善意"到制度保障‌,红军在炉坵村的民族工作最初是战时应急之举,但通过长征途中的不断实践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系统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代炉坵村受益于各级政府对民族乡村的专项扶持政策,如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体现了民族政策从临时性安排到制度化保障的演进。 ‌从政治平等走向全面发展‌。革命时期炉坵村的民族政策主要解决政治平等和军民关系问题,而新时代政策则涵盖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全方位内容。青水畲族乡通过"党建引擎"引领,推动炉坵村等民族村庄在产业升级、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从单向宣传到双向互动‌
    当代民族工作更加注重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内生动力。炉坵村通过"村民夜谈会""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建立了更为平等的民族交流机制,这与红军时期邀请畲族族老参与政策宣讲的做法一脉相承,但互动程度更为深入。 ‌
    从区域实践到全国联动‌。当前各地民族乡村发展呈现出经验共享、政策协同的趋势。如浙江‌、贵州‌、青海‌等地针对民族乡村的扶持政策,虽然具体措施各异,但都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为炉坵村等民族村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炉坵村的百年变迁证明,良好的民族政策必须扎根于具体实践,回应各民族群众的真实需求。从红军时期的"尊重民俗"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政策内涵,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炉坵村有望在红色文化传承、民族特色产业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新经验。

    2025 福建·永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