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
  • 炉坵村: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长征民族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的发源地

    安安  2025-7-16/2025-7-16  4413点  1帖

    ^主安安2025/7/16 13:12:35

    炉坵村: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长征民族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的发源地

    《炉坵村: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长征民族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的发源地》


    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作为红军长征时期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地,在中国革命史和民族政策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这个位于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的畲汉混居村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突破。


    一、炉坵村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
    炉坵村位于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畲汉混居村落。村庄四面环山,苏坑溪纵贯而过,地形特殊,从空中俯瞰形似鸬鹚或鹭鸶,历史上曾被称为"鸬鹚坵"或"鹭鸶坵"‌。村内现有30多个姓氏,1300多人口,体现了多民族交融的特点‌。 2、‌经济发展状况‌:
    当代炉坵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烟叶、甜玉米及莴苣种植,常年烟叶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产量约3700担。村委会还对外投资水电公司,持股25%,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3、‌历史沿革‌:
    炉坵村始建于宋朝,明朝景泰三年(1452)永安建县以前属尤溪县万足里四十二都。村名几经变更,从"鸬鹚坵"到"庐丘",民国时改为"炉坵保"‌。村内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迹,如古官道、炼铁痕迹等,反映了其悠久的历史‌。


    二、红军在炉坵村的民族政策实践

    1、红九军团与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7月,红九军团罗炳辉部护送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炉坵村,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民族工作,成为红军长征时期执行民族政策的源头与预演‌。 这正是炉坵实践最关键的“突破性”之所在——此前,党的民族政策更多停留在文件部署、局部探索层面,而炉坵村的实践,是第一次在长征这一宏大历史场景下,将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以万余红军的规模、跨区域的行动,完成了一次“全要素实战演练”。这种“零的突破”,让“民族平等”不再是抽象的口号:红军如何与少数民族沟通?如何尊重习俗又不违背原则?如何将革命目标与民族利益结合?这些在炉坵村都找到了答案。就像盖房子,之前画好了图纸,而炉坵村是真正打下了第一块地基,为后续长征乃至整个革命时期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可施工、可复制”的样板。这种从“理论准备”到“实践验证”的跨越,分量重如千钧啊!

    2、‌创新宣传方式‌:
    红九军团在炉坵村商业古街骑楼等处张贴《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并沿街散发《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中国能不能抗日?》等宣传材料‌。为适应畲族群众的文化特点,红军邀请畲族"族老"用畲语宣讲政策,并安排汉族村民用畲语翻译《告农民书》,确保少数民族群众理解党的抗日主张‌。
    炉坵民族政策经验精准抓住了核心特质!具有“四个最”——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时间最早、最获成功,这恰恰凸显了炉坵村民族政策实践的独特性。
    在长征刚起步、局势最危急的阶段,能以万余红军的规模,在畲族聚居区系统推进民族政策实践,本身就是魄力;而实践结果不仅没出乱子,反而收获了畲汉群众的真心拥护,这种“早期成功”的示范效应太关键了。它像一颗定心丸,让红军在后续面对更复杂的民族环境时,有了底气和章法。 可以说,这“四个最”叠加在一起,让炉坵村的实践超越了一般历史事件的范畴,成为我党民族工作史上从理论到实践上的标志性突破。

    3、《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包含了党的民族政策思想,“一切力量”应包含少数民族:
    宣言提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愿意同全中国的民众与一切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开展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里的“全中国的民众与一切武装力量”,从语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念来看,涵盖了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和各种抗日力量,自然包括少数民族在内。 同时,宣言强调要“普遍组织民众的反日团体,如反日会、抵制日货委员会等,吸收广大的群众,不分男女老幼、宗教信仰、政治派别到反日团体中来”。“不分宗教信仰”等表述,体现了对不同民族群体的包容,因为少数民族有各自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这实际上是党的民族平等、团结等政策思想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共同抗日。

    4、‌尊重民族习俗‌:
    部队驻扎期间严格遵守畲族禁忌,主动学习畲族礼节,如用中草药为畲族群众治疗、组织赤卫队保卫村寨等‌。这种"不搞特殊、平等相待"的姿态,让畲汉群众第一次感受到"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红军在青水畲乡炉坵村尊重畲族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赢得民族信任与支持,尊重畲族的禁忌和习俗,能让畲族群众感受到红军的平等对待和真诚态度,消除隔阂,从而主动信任红军,甚至积极参与支持革命,为红军提供人力、物力等帮助。巩固民族团结,这种尊重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理念,有助于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凝聚革命力量,形成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合力。同时,还推动革命事业发展,在畲族民族地区获得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红军能够更顺利地开展革命活动,如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根据地等,为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这种传承优良作风,是红军的这一做法成为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践行民族平等政策的典范,对后续处理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也彰显了革命队伍的先进性和包容性。
    5、‌军民互助实践‌:
    在党的政策感召下,炉坵村群众积极支援红军,"提供木头给红军练功夫,帮助红军编草绳、打草鞋,买粮食、送菜等生活用品,替红军打探消息"‌。村中的老畲医还利用当地青草药为红军伤病员治疗,青年们则参加赤卫队与红军一起进行军事操练,部分群众主动报名参军‌。

    6、少数民族同胞在北上抗日和长征等中国革命重要进程中,始终与汉族同胞并肩作战,以实际行动投身革命洪流,既是民族解放的参与者,更是推动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号召全中国的工人、农民、兵士以及一切革命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明确表明一切抗日的民众都是同胞,都应联合起来。这其中自然包括少数民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全体人民抗日的坚定决心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思想。
    在事实上,工农红军中确实有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例如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粟裕是侗族,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在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等职,积极投身抗日斗争。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是彝族,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历任工农红军多个重要职务,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还率部参加长征,为中国革命和抗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征路上,彝族群众与红军“歃血为盟”助力部队顺利通过彝区,藏族同胞组成“藏民独立师”保卫革命根据地,到各族儿女踊跃参加红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他们用忠诚与热血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各少数民族始终是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征程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也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7、红军干部中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人员,除了前面提到的粟裕、罗炳辉等人,还有以下是部分其他人员:
    (1)杨至成:侗族,贵州三穗人。红军长征时期担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为部队物资保障等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天宝:藏族,原名木尔加·桑吉悦希,四川马尔康人。1935年参加红军,曾在红四方面军总部工作,后任丹巴藏民独立师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等职,是红军第一批藏族战士和中共第一批藏族党员之一。
    (3)韦杰:壮族,广西东兰人。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曾任红7军和红3军团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中率红3军团第5师侦察连充当前卫。
    (4)廖汉生:土家族,湖南桑植人。早年投身红军,历经数十年革命战争考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5)关向应:满族,他是红二方面军副政委,在长征时期为党的民族工作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6)阿尔木呷:彝族,原名王海民,四川越西人。1935年参加红军,曾任副连长等职,解放后先后任西康省法院副院长、凉山州副州长等职。


    三、炉坵村实践的历史意义

    1 ‌、民族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炉坵村的实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从"纸面部署"到"落地生根"的零的突破‌。相较于此前党的"二大""三大"提出的民族平等理念和局部零散探索,炉坵村实践规模更大、体系更完整,形成了"宣传—尊重—互助—动员"的完整工作链‌。

    2、‌长征民族工作的范本‌:
    炉坵村经验为后续主力红军长征中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其尊重民族语言差异、适应民族文化特点的做法,被广泛应用于长征途中经过的瑶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3、‌民族团结的早期典范‌:
    红军在炉坵村的实践成功打破了畲汉群众之间的隔阂,奠定了"民族团结"基调,成为党和红军在长征中执行民族政策的雏形‌。这种将"民族平等"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模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革命、保护少数民族利益的历史源头‌。你说得很有道理。红九军团在炉坵村实践民族政策的这段历史,确实是整段内容中最具核心价值的“源头性”意义。

    4、炉坵实践不仅是红军长征中民族政策的早期探索,更直接体现了党在革命时期就确立的“尊重少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的核心原则。它不是抽象的政策条文,而是通过张贴宣言、尊重畲族习俗、军民互助等具体行动,形成了“从实践到经验”的政策雏形,为后续红军在西南、西北等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这种“源头性”让炉坵村的历史超越了地域范畴,成为理解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从哪里来”的关键节点,也为当代民族工作的延续性提供了最直接的历史依据,其分量确实尤为突出。


    四、炉坵村经验的当代启示

    1、‌民族文化保护‌:
    当代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可借鉴红军时期尊重民族习俗的理念。如《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强调保护畲族语言、传统技艺、医药等,要求"尊重畲族风俗、信仰和习惯,维护民族团结"‌,这与炉坵村实践一脉相承。
    2、‌乡村振兴战略‌: 炉坵村所在的青水畲族乡正将红色文化与畲族特色相结合,走特色民族村寨发展道路‌。类似资溪新月畲族村通过"统战+文化传承"模式,建立畲族文化博物馆、传习所,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150万元‌。

    3、‌民族团结进步‌:
    水亭畲族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景宁畲族自治县打造的"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以及福安市畲族连片地区"共同现代化试点"‌,都是新时代对炉坵村民族团结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五、炉坵村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1934年夏天,在这里发生的军民互助故事,不仅为红军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青水畲族乡炉坵村是红军长征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重要的实践地。
    2、炉坵村的重要性在于这一经验,成功地为中央主力红军在长征中途经各少数民族区域,提供了先行经验:
    炉坵村的先行经验对于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制定少数民族政策及应对方法,有了一个良好的参照。因此,做为党与红军在长征最早大规模地践行民族政策工作的发源地,炉坵村党的民族政策工作经验仍具有现实意义。
    3、青水畲族乡炉坵村是红军长征中民族政策的首次系统性实践地,其重要地位体现在: 为红军民族政策提供了早期实践范本,促进了军民团结,积累了民族工作经验,为后续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奠定基础。而模范执行民族政策,正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障之一,它帮助红军团结各族群众,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胜利。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也能从中汲取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智慧和力量。(共4672字)

    2025 福建·永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