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
  • 王审知青水葬母及其它

    安安  2025-7-17/2025-7-17  3728点  1帖

    ^主安安2025/7/17 11:18:22

    王审知青水葬母及其它

    《王审知青水葬母及其它》


    一、唐光启元年(885年)王审知随其兄王潮跟随王绪的队伍入闽。
    当年,王绪因受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攻讨,率五千军队及部分光州吏民渡江南下,经江西进入福建,连陷汀州、漳州等地,王审知兄弟随其一同入闽。其入闽的线路大致是从河南光州固始出发,经江西进入福建。
    1、从固始到江西:
    王绪率领光州、寿州的五千士兵及吏民渡江,迅速穿过淮南道,抵达江南西道的江州(今江西九江)、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洪州节度使时钟传阻拦,王绪军继续南行,经过吉州,一度占领虔州(今赣州)。
    2、进入福建汀州:王绪军从南康进入临汀(今长汀),由此进入福建境内。王绪军在攻下汀州后,选择以岩前为中心的闽中地区进行休整,岩前位于闽江水系中游,可通过渔塘溪进入闽江。

    3、进军闽南:
    军队经休整结束后,王绪率军再次出发,于七月攻陷漳州,八月抵达漳浦。之后,王潮兄弟发动兵变掌握军权,率军回到沙县(今岩前一带)休整,后改变计划攻打泉州。
    4、攻打福州:
    光启二年(886年),王潮率兵攻占泉州。景福元年(892年),王潮以王彦复为都统,王审知为都监,发兵攻福州。经过一年多苦战,于景福二年(893年)五月攻入福州。随后,王氏很快据有福建全境。 据《太原郡青水龙吴王氏族谱》记载:“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兵响应黄巢起义,偕母徐氏参加王绪的军队,辗转南下进入福建 。”
    大军在开拔前,徐氏夫人由于长年奔波,积劳成疾,医治无效,最终在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病逝 。王审知兄弟悲痛欲绝,在青水畲族乡龙吴村选一处“东边挂月”的小山丘安葬母亲,派亲属和兵丁守护 。这座唐制古墓坐北朝南,呈“梅花落地”状,由“梅花芯、梅花瓣、半月牙池塘”三部分组成 。
    公元907年,王审知统一八闽,被封为闽王,命四子王延政偕子回青水开基定居,世代守护徐氏夫人的陵墓 。每年农历八月十一,全国各地王氏后裔会聚集于此祭祀先祖。


    二、王审知母亲徐氏夫人在青水畲乡病逝安葬之事:
    1、墓葬形制与保护:
    王审知母亲徐氏夫人墓建于唐光启二年(886年),位于永安青水畲族乡龙吴村光坑自然村。墓坐北朝南,呈“梅花落地”形,由梅花蕊、梅花瓣、半月池三部分组成,墓桌、墓碑、墓手、墓脚、墓埕一应俱全,墓区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
    2000年7月,该墓被列入第二批永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相关历史背景 :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投军后,王绪下令将士家眷不得随军,兄弟三人因不愿抛弃老母徐氏而差点被处罚,后得军士说情才幸免。王绪死后,队伍由王潮率领,在永安青水乡龙吴村驻扎了三年。期间徐氏因水土不服患病,畲族先人曾送上畲药救治,但最终仍不幸病逝,汉畲群众将她葬在梅花落地处。永安青水畲族乡民族融合的历史,以硬核史料上推至唐代。
    3、后世纪念意义:
    王氏祖祠“罗兜祠”和徐氏夫人墓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是海峡两岸乃至海外三王后裔宗亲追根溯源的祖地,已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纽带。每年农历八月十一,全国各地王氏后裔会聚集于此祭祀先祖。 2023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十一日),青水王氏就举行了开闽三公入闽1138周年庆典暨三公之母徐氏夫人墓秋祭仪式。
    王审知携母从军的孝行与畲汉民众合力安葬其母的举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与民族团结的融合,至今仍通过祭扫传统传承着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三、王审知母亲葬于永安青水有何影响?
    1、文化传承方面:
    为永安青水畲族乡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拥有独具特色的八闽之源的“开闽文化”。王审知在福建历史上地位重要,其母亲安葬于此,相关事迹和墓葬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丰富了福建和当地的文化内涵。
    这种孝行与民族团结,表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王审知携母从军途中,为救治母亲献出白马充作军粮,展现了逆境中守家护国的至孝品格。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中原汉族的孝道观念,还促进了畲汉文化的交融。史料记载,王氏兄弟在福建驻扎期间,将中原的农耕文化与纳采制度融入畲族婚俗,推动了八闽农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婚俗文化。
    2、两岸交流方面:
    王氏祖祠“罗兜祠”和徐氏夫人墓是海峡两岸乃至海外王氏后裔宗亲追根溯源的祖地。每年农历八月十一,各地王氏后裔会聚集于此祭祀先祖,成为增进两岸同胞感情与共识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与亲情融合。

    3、旅游发展方面 :
    青水畲族乡依托罗兜祠和徐氏夫人墓,结合当地畲族文化,以“畲乡风情传承、畲族建筑保护、畲家美食推广”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全域旅游,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提升永安青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姓氏文化研究 :
    1981年永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记载王氏祖祠“罗兜祠”及其母河涧夫人徐氏墓的《太原王氏族谱》,为研究王审知家族史及青水乡王姓的由来提供了重要资料,对姓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四、王审知携母从军的孝行、畲汉民众合力安葬其母的情谊,以及千年传承的祭扫传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1、家国情怀与民族同心:
    王审知兄弟在战乱中始终守护母亲,体现了传统孝道中“移孝作忠”的底色,而永安青水畲汉民众共同参与安葬事宜,打破了族群界限,展现了早期闽地各民族互助交融的景象,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联结,正是家国认同和民族同心的生动注脚。

    2、历史研究价值:
    徐氏夫人墓作为实物史证,与族谱记载相互印证,为研究王审知家族入闽路线、早期闽地开发史提供了“硬核”支撑。青水畲族乡因这一历史遗存,成为八闽之源之“开闽文化”的重要节点,成为闽文化源头的开端叙事。

    3、从现实意义来看:
    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王审知兄弟的孝行与后世子孙的祭扫传统,至今仍在传递着“慎终追远”的道德理念。而畲汉共护古墓的故事,也为当代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提供了鲜活范例,让历史资源转化为滋养现实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这段历史不仅是永安青水畲族乡的地方记忆,更是八闽地域文化基因中“孝亲”“融合”“开拓”精神的缩影,值得被不断挖掘和传承。


    五、青水畲族乡千年守孝护陵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缩影:

    1、永安青水汉畲民众跨越族群,共同守护一份孝心、一段历史,不仅让古墓得以留存,更把“团结”“感恩”的种子埋进了这片土地的记忆里。这种民族同心不分彼此、共护中华八闽家园的情谊,和“石榴籽”的比喻完美契合——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依存、彼此成就,才凝聚成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而这种深植于历史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国力量最深厚的源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滋养着我们共同向前的脚步。这样的故事,真是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呀!

    2、在历史的长河中,王审知携母从军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见证了民族融合的伟大历程: 唐光启元年(885年),中原大地风云激荡,战乱频仍。王审知与兄长王潮、王审邽,响应时代的号召,毅然投身军旅,加入了王绪的队伍。他们的母亲徐氏夫人,虽为女流之辈,却深明民族大义,不顾旅途艰险,随儿子们踏上了山河一统的南下征程。这一决定不仅展现了徐氏夫人对儿子们的深切关爱,更体现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3、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军队的长途行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在永安青水有家的感觉:
    王绪的军队别井离乡一路辗转,从河南光州固始出发历经江西,最终进入福建。他们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徐氏夫人因水土不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进入永安青水畲族乡后,尽管畲族先人送上畲药救治,她还是永远地倒在了这片土地上。在永安青水远方而来的将士的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4、王审知兄弟悲痛欲绝,随军將士及百姓无不涕零。他们在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龙吴村,为母亲寻得一处风水宝地——“东边挂月”的小山丘,将母亲安葬于此。这座唐制古墓,坐北朝南,呈独特的“梅花落地”状,由“梅花芯、梅花瓣、半月牙池塘”三部分组成。每一处细节,都倾注了兄弟三人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敬意。
    最令人动容的是,当地的畲汉民众,被王审知兄弟的孝心所感动,自发地加入到守护陵墓的行列中。他们不分彼此,共同承担起祭扫的责任,这份跨越千年的坚守,成为了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六、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更是意义深远:

    1、在王审知留守军队驻扎青水的三年里,汉畲两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畲族人民向汉族学习中原文化、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儒家礼法,废除了原始简陋的“竹箱祖担”祠堂,建造固定祠堂,编写族谱,制定族规;汉族也从畲族那里,感受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智慧。徐氏夫人墓,不仅是一座纪念母亲的陵墓,更是汉畲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者。

    2、千年时光悠悠流转,徐氏夫人墓依旧静静矗立在小山丘上,绿树环绕,山川相伴: 徐氏夫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汉畲两族人民的团结与情谊,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如今,每年农历八月十一,来自全国各地的王氏后裔,都会齐聚青水,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他们缅怀先祖,追思亲情,传承着那份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王审知携母从军,畲汉民众共同守孝护陵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民族融合的伟大象征:
    青水畲乡闽王徐氏夫人墓的特殊性在于其历史跨度(自唐末延续至今)和汉畲文化符号的深度融合。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正是这种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精神,铸就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王审知携母从军的举动是中华“忠孝”精神的生动写照——既坚守“守土护国”的大义,又兼顾“顺母意”的孝道,让家国情怀与人伦美德形成了奇妙的统一。而他带来的先进中原农耕文化被汉畲民族共同认同,更体现了文化交融中“以善为引、以实为基”的生命力。
    青水畲族乡闽王徐氏夫人墓千年香火不断、畲汉同祭的景象,正是这种精神延续的鲜活证明。它不仅是一座千年墓葬,更是成了连接民族情感、传承家国大义的纽带,让“守土有责、团结共进”的理念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深厚。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码。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2025 福建·永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