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
  • 安孝义:从北上抗日先遣队看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斗争的阶段性推进——

    安安  2025-8-5/2025-8-5  3429点  1帖

    ^主安安2025/8/5 19:03:21

    安孝义:从北上抗日先遣队看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斗争的阶段性推进——

    《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看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斗争的阶段性推进——兼论永安的特殊历史地位》


    193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在《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一文中,对从福建永安集结地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作出了具有划时代历史深意的定位。
    这一文件不仅清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在特定阶段的任务与方向,更是以“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这一历史性的表述,标注了抗日斗争从局部到广泛、从自发到自觉的关键性转折,而福建永安作为先遣队的集结出发地,也因此承载了特殊的政治内涵和铸就了伟大的历史丰碑。


    一、文件核心:抗日斗争新阶段的战略界定
    1、中共中央文件的核心精神,聚焦于突破当时抗日斗争的局限:
    文件明确指出:由于国民党卖国贼的欺骗阻挠及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彼时的抗日战争“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这一高瞻远瞩的准确判断,并非是否定之前的全国抗日行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爱国官兵及民众已展开局部抗争,这些都是民族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限于历史条件,这些斗争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广泛的群众动员,在民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2、基于这一现实,中央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出动,准确定位为推动抗日斗争进入“真正的广大的民族武装革命战争的开始”新阶段的历史契机,文件这里的“开始”具有极其严格的特定范畴,特指“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而对于“真正的”严格限定,则直指“广大的武装民众"”这一核心特质,它强调抗日斗争必须突破局部、分散状态,实现更广泛的群众动员与更深入的民众武装参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从局部抗争向全面动员阶段的战略转向。
    3、在这里最为关键重要的是:
    这一“真正开始”的核心支撑是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正规武装力量的直接介入抗日斗争,它使战争的性质与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永安集结地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先锋代表,以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直接领导的正规武装力量的先锋身份投身抗日,它打破了此前抗日斗争中党领导的武装多为局部、分散行动的状态,它使永安成为党以正规军事力量、系统性推进抗日战争的起点。
    4、这种由党直接领导的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介入,既是作为“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的核心标志,也是该文件思想核心的基础——它意味着抗日斗争从此有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具有明确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的核心军事力量——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为广大的武装民众”提供了凝聚力量的骨干,使民族革命战争突破了以往自发、零散的局限,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备了走向全面、自觉的根本前提。
    5、从更深层看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绝非是单纯的军事部署,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政党、军队层面的整体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与工农红军,以苏维埃中央政府与中革军委的名义,组织军队对日本“直接作战”,这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我党主动承担历史使命的重要体现,它既彰显了政党的“民族自信与先进自觉”,也标志着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始以“中流砥柱先锋”角色,重塑抗日斗争的战略格局。
    6、在过往的党史研究中,对先遣队的关注多集中于军事行动本身或战略转移中的作用: 研究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出发的行动,上升到“改变抗日斗争性质与战略格局”的高度,强调其作为“政党-政权-军队”全面联合协同,推动民族革命战争的标志性意义,这无疑是对历史逻辑的重要补充——它清晰揭示了:正是由于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直接介入,抗日斗争才从局部民众的自发抗争,升级为有组织、有纲领、有核心军事力量支撑的民族革命战争,这一“介入”正是“真正开始”的最为关键的核心点。


    二、历史分水岭:从局部到全面的阶段性跨越
    1、中共中央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视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
    文件在本质上是对抗日斗争历史阶段的科学划分与界定,它具有“分水岭”的标志性意义。
    此前的抗日斗争,虽在东北等地形成局部热潮,但受制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压制的影响,以及革命力量在发展阶段的存在的客观限制,均未能突破地域与群体的局限,群众性动员不足成为突出短板。
    2、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的重要性: 先遣队以明确的战略部署,将“广泛动员武装民众”作为执行党的核心任务,从宣传抗日主张到组织民众武装,从唤醒民族意识到探索全民族抗战路径,体现了我党对“群众性”的高度重视。这种转变并非割裂历史,而是基于抗日斗争从局部到整体、从少数人参与到全民族动员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面前,主动推动抗日运动走向深入的战略担当。


    三、永安的历史地位,是新阶段的地理起点与象征地标
    1、福建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集结出发地,其历史地位与中共中央《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及先遣队的战略使命紧密相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首先,永安是民族革命战争“真正开始”的地理起点。从这里出发,先遣队迈出了北上抗日进入新阶段的第一步,其行动不仅是军事意义上的转移,更是党将“武装民众”战略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空间开端,标志着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其次,永安是连接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节点地标。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从“局部抗争”转向“全面动员”,从阶级革命的民族革命的实践启动,承载着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集中的历史衔接的“开端”意义。
    2、永安是揭开长征序幕与北上抗日起点的革命精神的象征地:
    永安是长征的第一缕红飘带,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全民族抗战路径的标志性起点,是凝结着唤醒民族意识、动员民众力量的早期实践记忆,成为铭记抗日斗争阶段性推进的重要历史坐标。
    最为重要的是,永安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地理空间的唯一性,更在于它与中共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调整深度在第一时间的绑定——作为“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开始”的出发地,它既是党对民族革命战争进行阶段性划分的“政治思想性”标志,又是这一历史转折不可替代的“地理性地标”。
    3、从思想维度看,永安是党将“广泛动员民众”从战略构想,转化为具体实践行动的起点,它见证了党领导抗日斗争从局部自发的抗争到全面自觉动员的思想觉醒;从地理维度看,其坐标因与“抗日战争新阶段开端”的历史定位紧密相连,使之成为在中国革命史、抗战史上不可替代的历史标志性地点,深刻反映了党的历史阶段,从土地革命时期向全民族抗战时期演进的关键变革。


    四、永安:中国共产党正规武装力量直接对日作战的起点与“真正开始”的历史见证
    1、永安不仅是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集结出发地,更是以“中国共产党以正规武装军事力量直接对日作战起点”:
    永安这个唯一性的基本特质,成为“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开始”的核心见证。
    2、中共中央在部署先遣队行动时明确强调,要以“最大的决心”推动工农红军这一力量对日“直接作战”就开始:
    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先锋,它率先投入北上抗日的战场,听党指挥、敢打硬战,挥师直指北上抗日行动的战略意志——它不再是局部区域的游击响应,而是党领导的正规军事力量——中国工农红军——首次在世界反法西斯层面、在全国性的战略层面,以“最大的决心”向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直接作战”。这种不惧强敌的“直接性”具有突破性意义。此前,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虽在东北等地开展斗争,但多为分散性、区域性的游击行动,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则是以统一编制、明确使命的正规军身份,从永安出发奔赴北上抗日的前线,它标志着党领导的正规军事武装力量开始以有组织、成体系的方式,直接承担起民族革命战争的军事使命。
    2、从历史内涵看,永安的这一起点意义,恰是“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具象化体现:
    “真正的武装”指向的是党领导的正规军事力量红军作为核心骨干;“直接作战”凸显了主动出击的战略姿态,而“开始”则标注了这种新型民族革命战争的历史起点。这一行动向全国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正规“武装抗日”的坚定立场——既不同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也超越了此前局部抗争的局限,以政党领导的正规军队直接投身抗战,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早期实践范式。
    3、从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在“世界反法西斯”和“全国抗日”的两个维度上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先遣队通过“反法西斯”“抗日”分别锚定了两个维度的核心内涵——世界维度关联着反法西斯斗争;全国维度关联着抗日战争。这种全局对应性的揭示,使人清晰感知到先遣队的行动既嵌入世界反法西斯的大格局,又立足中国全国性抗战的抗日战争。它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具有世界性与全国性影响的革命政党,红军具有人民军队的政治属性。 4、永安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空间起点: 它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记录,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军事行动践行抗日主张、以正规武装担当民族使命的历史见证,其承载的“真正开始”意义,在抗日战争从局部到全面的演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标志性价值。
    回望这段历史,中共中央1934年的文件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斗争从局部到全面的关键一环。它既体现了党对历史阶段的清醒认知,也彰显了动员全民族力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而永安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起点,其承载的思想性与地理性双重价值,将永远镌刻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长卷中。


    五、北上抗日先遣队研究的突破及其对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的意义
    1、研究的缘起与核心内容,源于对北上抗日先遣队历史定位的长期关注与缜密思考: 长期以来在过往研究中对于北上抗日先遣队这这一历史事件,多被置于军事行动或战略转移的背景下加以研究探讨,对其在抗日战争全局中的独特地位与历史价值未被充分挖掘。为此,以1934年中共中央相关文件《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为核心文本,结合《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我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告农民书》《中国能不能抗日?》等,以及当事人的行军日志、回忆录、地方史志等一手资料,聚焦三个关键问题展开系统分析:
    2、先遣队行动的性质界定:
    研究通过比对九一八事变后,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织形态、使命任务,以及中共中央文件等,明确后者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正规武装”并以“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的名义与直接对日作战”的特质,区别于此前分散性、区域性的游击斗争。
    3、对 “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开始”的内涵解析:
    研究紧扣文件中“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等核心表述,结合先遣队在福建永安集结地出发后开展的抗日宣传、民众动员实践,论证其如何推动抗日斗争从“局部自发”向“有组织、有核心力量支撑”的阶段跨越。
    4、永安作为集结出发地的历史坐标意义: 研究还通过梳理先遣队与红九军团会师等,在永安的集结过程、战略部署,以及《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背景,揭示这一地理空间是党与红军“正规武装直接抗日起点”的深度绑定,及其作为“思想性标志”与“地理性地标”的双重价值。 研究最终形成的核心结论是: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是中国共产党以红军这一正规的武装力量系统性介入抗日斗争的开端,先遣队以“直接作战”姿态打破了此前抗日的格局,标志着“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而福建永安作为这一行动的起点,承载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记忆。


    六、研究的突破性——重构历史认知的关键维度
    这种研究对北上抗日先遣队及抗日战争研究的突破,体现在三个核心层面:

    1、对北上抗日先遣队研究的范式革新: 过往对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研究,多聚焦于军事行动的细节还原,如行军路线、具体战斗,或着眼于其在红军战略转移中的“侧翼配合”作用,将其视为局部性、辅助性的历史事件。但此次研究将其置于“民族革命战争性质转变”的核心坐标下,明确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武装军事力量直接对抗日本帝国主义起点”的历史定位。
    2、1934年7月15日,由寻淮洲、乐少华、粟裕领导的红七军团在福建永安集结地,正式开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东部小陶石峰在红九军团的护送下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这一行动打破了以往对先遣队的“边缘性认知”,将其上升为党在民族危亡之际,主动以军事力量重塑抗日战略格局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党以“最大的决心”推动抗日斗争“直接”从“局部自发抗争”向“有组织、有核心、有军事力量支撑的民族革命战争”跨越的战略实践,填补了对其“战略主动性”和“格局重构力”研究的空白。
    3、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逻辑的深化: 传统抗战研究中,对“全民族抗战”的叙事多以1937年“七七事变”为关键节点,对1931-1937年的局部抗战,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领导作用与地位未予足够的重视,往往强调其“自发性”“分散性”。而此次研究通过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案例,清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抗战阶段,就已经启动“系统性的抗日行动”。先遣队作为党领导的正规武装,以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的名义直接作战,它标志着抗日斗争,从此有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明确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的核心军事力量”的强势介入。 从1934年7月7日,红七军团从瑞金驻扎地出发,在永安集结地正式开始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一路转战,宣传抗日主张,到11月初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师,继续以先遣队的番号艰苦卓绝地战斗,这一系列行动丰富了对抗战“阶段性演进”的理解。“民族革命战争的真正开始”,并非单纯以规模论,更以“核心领导力量的主动介入”为关键标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主动引领”而非“被动卷入”的历史逻辑,为阐释“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更早阶段的实证支撑。
    4、学术方法论与现实观照的统一: 从学术价值看,此次研究推动党史研究从“事件叙述”向“历史逻辑深度解析”转变,尤其注重从“政党-军队-政权协同”的视角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意义。强调工农红军介入抗日打破原有的战略格局、北上抗日先遣队是党领导正规武装先锋力量,永安是直接对日作战的起点等,这些都是过往研究中未充分聚焦的维度,它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从现实意义看,其对先遣队所体现的“民族自信与先进自觉”的提炼,呼应了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性、使命担当精神的阐释,让历史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解读。例如,先遣队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始终坚定抗日信念,积极宣传党的主张,这种精神与当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


    七、对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的重要意义——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语境中,这一研究成果的价值尤为凸显,体现如下:
    1、深化抗战历史认知还原历史全貌: 该研究成果通过揭示北上抗日先遣队作为“党领导正规武装抗日起点”的意义,丰富了公众对抗战历史的正确与全面认知。它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行动并非始于全面抗战爆发后,而是在局部抗战阶段,就已经以“正规武装直接作战”的姿态主动担当,这一行动阶段包含北上抗日、万里长征、三年游击战争。
    2、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先遣队,以“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的历史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的战略远见与行动自觉:
    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石峰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标志着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长征的序曲。这一认知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让抗战历史的叙述更加完整、立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从始至终的中流砥柱作用。
    3、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民族精神: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历史传承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北上抗日先遣队所展现的“听党指挥、不畏强敌、敢打硬仗”的革命意志,是以“最大的决心”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担当精神,是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该研究成果让这种精神有了更加具体的历史载体。人们通过了解先遣队在艰难处境中主动出击、唤醒民众的历程,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不仅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认同感,更能激励当代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传承先烈精神,勇于担当作为。比如先遣队在面对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时,依然浴血奋战、不辱使命,其展现出的顽强斗志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动力。
    4、助力抗战精神传承,彰显时代价值: 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核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该研究成果通过挖掘先遣队的历史内涵,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鲜活的体现。先遣队以“正规武装直接对日作战”的行动,诠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推动广大武装民众参与”的实践,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活动中,这些具体、鲜明的历史叙事,能让抗战精神更易被感知、被传承,凝聚起全体人民维护和平、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为应对新时代的风险挑战提供精神动力。
    综上,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清晰呈现了其历史价值的挖掘过程与核心结论,更在学术层面丰富了对抗战历史的认知,为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提供了回望历史、汲取力量的重要视角,让那段艰苦卓绝的抗争史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共7027字)

    2025 福建·永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