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市
  • 安孝义: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

    安安  2025-9-10/2025-9-10  1987点  1帖

    ^主安安2025/9/10 19:37:16

    安孝义: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


    《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畲族——是全国最早进入民族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的首个少数民族》


    —— —— —— —— —— ——
    摘要


    本文以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为研究核心对象,并结合《畲族与土地革命》等对闽东畲族革命史的研究基础,聚焦1934年7月红九军团罗炳辉部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炉坵村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这一关键事件,论证炉坵村作为首个汉畲少数民族区域,实现了从阶级革命战争参与到民族解放战争融入的历史跨越,填补既有研究在中共民族政策战略转型实践维度的空白,彰显其在中共革命史与民族政策史上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


    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阶级革命战争;民族革命战争;红九军团;长征;民族政策;北上抗日先遣队


    一、研究背景与既有研究范畴界定


    在褔建省畲族革命史研究领域,兰桂英所著《畲族与土地革命》是重要参考文献。该书以闽东畲族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土地革命时期畲族在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具体表现,叙事重心聚焦“畲族主体”的革命参与——从组建贫农团、赤卫队开展“五抗”斗争,到参与建立村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政权,再到掩护革命力量、提供革命根据地,全面展现畲族群众作为被压迫阶级,基于阶级压迫的共同诉求投身革命的历史图景。


    《畬族与土地革命》一书,主要体现闽东畲族在阶级革命斗争的表现,而红九军团罗炳辉部在褔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模范执行党的民族的先行实践,是中共中央在长征初期以万余红军所进行的大规模执行民族政策的首次实践。最重要的是永安炉坵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上,先行将少数民族从阶级革命的战场,转而向民族革命战场的引领,这种转折点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开创了少数民族(青水畲族乡炉坵村)首次,也是第一个进入民族革命战争的少数民族的代表。这是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的战略超越,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成为首个少数民族进入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创者。


    该书清晰界定“阶级革命框架下的畲族行动史”为研究范畴,重点回答“畲族如何参与革命”的核心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史实基础。但同时,其研究存在明确维度局限:未涉及红军主体与畲族互动过程中的民族政策实践案例,尤其忽略中共在革命战略推进中,如何主动将少数民族从阶级革命战场引导至民族革命战场的关键转型事件,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留下空白。


    兰桂英的文章主要讲闽东畲族革命史,但这种历史与1934年7月15日,罗炳辉红九军团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任务途经青水畲族乡炉坵,首次大规模模范执行民族政策的实践并不矛盾,一个是前期畲族革命史,另一个则是长征初期红军执行民族政策的首次大规模实践,它对红军长征途经少数民族区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一观点正是《畲族与土地革命》一书所没有涉及的空白点。


    二、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的历史定位:从阶级革命参与到民族革命融入的突破


    1934年7月15日,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在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途中,途经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开展大规模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实践。这一事件并非孤立军事过境行为,而是中共中央在长征初期,以万余红军力量为载体,首次开展的大规模民族政策实践,核心价值在于实现畲族革命参与维度的历史性突破,使炉坵成为最早进入民族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的少数民族区域。


    从历史逻辑看,此前闽东畲族的革命参与,多基于“阶级压迫”的直接动因——畲族群众因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主动加入土地革命,本质上属于“阶级革命范畴内的响应”;而红九军团在炉坵的实践,是中共主动将“民族解放”纳入革命全局目标的战略行动:红军通过模范执行民族政策,尊重畲族风俗习惯、保障畲族群众利益,明确向畲族传递“民族革命”的目标诉求,引导畲族群众认识到革命不仅是反抗阶级压迫,更是捍卫民族权益、实现民族解放的事业。


    这种引导使炉坵的畲族群众首次以“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融入革命,标志着少数民族革命参与从“被动响应阶级号召”到“主动融入民族解放”的转型,确立了炉坵作为最早进入民族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的少数民族区域的历史定位。


    三、炉坵实践的历史意义:战略超越与范本价值


    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的历史实践,具有“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战略超越”的伟大意义。在中共革命史上,早期革命斗争多以阶级矛盾为核心切入点,对民族问题的关注与实践相对滞后;而炉坵实践首次将“民族政策”与“革命战略”深度结合,打破此前单一的阶级革命叙事框架,确立“阶级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结合”的早期思路,实现革命战略维度的重要拓展——不再将少数民族仅视为阶级革命的“同盟力量”,而是作为民族革命的“核心主体”,这种战略认知转变,为后续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推进民族解放事业奠定实践基础。


    同时,炉坵实践为红军长征途经少数民族区域提供关键政策范本。红九军团在炉坵的模范实践,验证“尊重民族习俗、保障民族利益”政策的可行性,积累的经验直接影响长征途中红军对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有效避免民族冲突,争取少数民族群众支持,为长征胜利提供重要保障。从这一角度而言,炉坵实践不仅是畲族革命史的关键节点,更是中共民族政策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局部探索走向全局应用的重要转折点。

    四、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畲族——革命先声与统战基石

    在党史研究的宏大叙事中,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的畲族,作为全国首个由阶级革命进入民族革命的少数民族,占据着独特且关键的历史坐标地位。这一中国革命史开创性的重要转变,不仅改写了炉坵村畲族的命运轨迹,更在后续统一战线的抗日战争中,释放出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

    1934年7月,红九军团罗炳辉部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青水畲族乡炉坵村。彼时,长期遭受国民党反动统治与大汉族主义双重压迫的畲族群众,对这支“外来军队”充满了警惕与疑虑。为了打破僵局,红军从尊重畲族习俗入手,邀请畲族“族老”在商业古街用畲语解读《北上抗日宣言》,耐心阐释“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物资买卖发放时,也充分考虑语言沟通问题,安排汉族村民翻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 。部队驻扎期间,严守畲族的民俗禁忌,不随意闯入畲民祖屋、不触碰祭祀用品,不许宰杀耕牛,红军战士甚至主动学习畲族礼节,以实际行动传递平等与尊重。这些努力成功消除了畲族群众的戒心,他们不仅主动为红军提供粮食、草鞋等物资,畲医还为红军伤员治疗疾病,当地青年更是踊跃加入赤卫队,保卫红军、参与革命,炉坵村由此成为党和红军在长征初期民族政策实践的“试验田”,畲族率先实现了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的跨越。

    炉坵村畲族的这一革命实践,在统一战线的抗日战争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一方面,它为后续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党和红军在炉坵村践行的“尊重习俗、平等相待、团结互助”的工作方法,成为凝聚各民族力量的核心策略。为红军主力在长征中通过少数民族区域取得了先行经验,并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正是秉持着这种尊重各民族差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理念,将分散在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如在东北地区,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并肩作战,组建抗日联军,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在西南地区,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抗日宣传、物资运输等工作,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这些都是炉坵村民族革命经验在全民族抗战中的生动实践与拓展。

    另一方面,炉坵村畲族民众率先的革命参与精神,激发了全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的觉醒与爱国热情。他们作为首个投身民族革命的少数民族,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反抗侵略、追求民族解放的斗志。全国少数民族同胞都意识到,只有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这种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全民族抗战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从党史研究的角度来看,炉坵村畲族首个进入民族革命的视角,是一个全新且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它填补了党史研究在早期民族革命与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部分空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初转化过程,展示了党和红军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智慧,为深入理解党的民族理论发展脉络提供了关键的历史依据;也为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微观样本,有助于从基层视角剖析统一战线如何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进而为推动全民族抗战发挥关键作用。

    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的畲族,以其率先参与民族革命的壮举,在抗日战争的统一战线和党史研究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深入研究 。


    五、结论


    综合既有研究与历史史实可见,《畲族与土地革命》对闽东畲族阶级革命参与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未能涵盖红九军团在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的民族政策实践这一关键事件。而炉坵的历史实践,不仅是红军首次大规模模范执行民族政策的案例,更实现了少数民族革命参与从阶级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战争的跨越,确立其作为最早进入民族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的少数民族区域的历史地位。根据现有历史资料和相关研究,可以确定永安青水畲族是首个进入民族革命战争的少数民族。


    1934年7月,红九军团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这是长征初期党和红军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地。通过尊重畲族习俗、用畲语宣传抗日理念等方式,成功打破了畲汉群众的隔阂,当地群众也自发提供物资支援红军,形成了“宣传—尊重—互助”的完整民族工作链。这种将民族平等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做法,为红军突破畲汉聚居区的阻力提供了关键经验,比后来广为人知的“彝海结盟”提早了近10个月,成为全国首个进入民族革命战争的少数民族。

    这一事件所体现的“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的战略超越”,填补既有研究空白,其战略意义与范本价值,使其成为中共革命史与民族政策史上不可忽视的关键节点,也为后续深化畲族革命史、红军民族政策史研究提供重要史实依据与研究方向。

    2025 福建·永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