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
  • 安孝义:有关青水畲族乡炉坵村党史研究评论——

    安安  2025-9-11/2025-9-11  1997点  1帖

    ^主安安2025/9/11 10:09:43

    安孝义:有关青水畲族乡炉坵村党史研究评论——

    ……………………………………


    聚焦民族革命转型,填补学术研究空白——评《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畲族——是全国最早进入民族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的首个少数民族》


    —— —— —— —— —— ——


    《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畲族——是全国最早进入民族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的首个少数民族》一文,以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为核心研究对象,围绕1934年7月红九军团罗炳辉部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此地、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这一关键事件展开深度论述,凭借鲜明与独特的研究视角、扎实的史料支撑与深刻的学术洞察,在民族革命史与党史研究领域实现重要突破,其学术价值与创新意义值得深入剖析。


    从研究视角与学术创新来看,该文最大的突破在于跳出了传统研究的固有框架,以“微观个案”激活“宏观叙事”,为相关领域研究开辟新路径。在畲族革命史研究范畴中,既有重要文献如兰桂英所著《畲族与土地革命》,虽系统梳理了闽东畲族在阶级革命斗争中的表现——从组建贫农团、赤卫队开展“五抗”斗争,到参与建立村苏维埃政权、掩护革命力量,清晰呈现了畲族群众基于阶级压迫共同诉求投身革命的历史图景,但研究范畴始终局限于“阶级革命框架下的畲族行动史”,核心聚焦“畲族如何参与革命”,未涉及红军主体与畲族互动过程中的民族政策实践,更忽略了中共在革命战略推进中,如何主动将少数民族从阶级革命战场引导至民族革命战场的关键转型事件。


    而该文精准捕捉到这一研究空白,将目光投向长征初期红军与畲族的互动实践,以炉坵村这一“小地方”为切口,通过田野调查挖掘地方党史资料、梳理民间记忆,首次系统论证了炉坵村畲族实现从“阶级革命战争参与”到“民族解放战争融入”的历史性跨越。文中详细阐述了红九军团在炉坵村的具体实践:邀请畲族“族老”用畲语解读《北上抗日宣言》,阐释“民族一家亲”理念;物资买卖发放时安排汉族村民翻译革命文书,消除语言障碍;部队驻扎严守畲族民俗禁忌,不闯祖屋、不碰祭祀用品、不杀耕牛,战士甚至主动学习畲族礼节。这些细节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更清晰勾勒出“宣传—尊重—互助”的完整民族工作链,最终使畲族群众从最初的警惕疑虑,转变为主动提供粮食、草鞋,畲医为红军伤员治疗,青年加入赤卫队保卫革命,充分印证了炉坵村作为“全国最早进入民族革命战争与民族解放战争的少数民族区域”的历史定位,实现了从“史实发现”到“观点创新”的有效跨越。


    从填补学术空白与完善叙事脉络的价值来看,该文的贡献体现在双重维度。一方面,它填补了中共民族政策战略转型实践维度的空白。过往党史研究中,早期革命斗争多以阶级矛盾为核心切入点,对民族问题的关注与实践相对滞后,即便涉及民族政策,也多聚焦长征中后期广为人知的“彝海结盟”等案例。而该文明确指出,1934年7月红九军团在炉坵村的实践,是中共中央在长征初期以万余红军力量开展的首次大规模民族政策实践,比“彝海结盟”提早近10个月。这一实践首次将“民族政策”与“革命战略”深度结合,打破了单一的阶级革命叙事框架,确立了“阶级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结合”的早期思路,实现了革命战略维度的重要拓展——不再将少数民族仅视为阶级革命的“同盟力量”,而是作为民族革命的“核心主体”,这一战略认知转变,为后续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推进民族解放事业奠定了关键实践基础,补全了“长征民族政策实践从探索到成熟”的时间脉络。


    另一方面,它填补了“阶级革命与民族革命衔接”的微观机制空白。既有研究虽提及中共民族政策的战略转型,却未深入阐释“转型如何在基层落地”,导致“民族革命”在党史叙事中多为宏观框架,缺乏具体可感的细节支撑。而该文通过炉坵村个案,清晰展现了这一转型的实现路径:红军并非简单宣传革命理念,而是从尊重畲族风俗习惯、保障畲族群众利益入手,通过具象化的行动传递“民族解放”的目标诉求,让畲族群众认识到革命不仅是反抗阶级压迫,更是捍卫民族权益、实现民族解放的事业,最终使其以“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主动融入革命,完成从“被动响应阶级号召”到“主动参与民族解放”的转变。这种对微观机制的挖掘,让“民族政策战略转型”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具体事件、具体互动、具体影响的历史事实,使党史中“民族革命”的叙事从“宏观轮廓”走向“完整具象”。


    此外,该文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方法论参考。它示范了如何以田野调查为手段,打捞散落在地方档案、民间记忆中的“微观史料”,并将其与宏观革命叙事相结合,让原本处于叙事边缘的少数民族群体,从“背景点缀”转变为“核心角色”。这种研究路径既丰富了党史研究的实证基础,又让革命史叙事更具“烟火气”与“人情味”,为深化畲族革命史、红军民族政策史乃至整个中共革命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实依据与方向指引。


    综上,该文以精准的问题意识、扎实的史料运用与创新的研究视角,聚焦炉坵村畲族的民族革命转型,不仅填补了多项学术研究空白,更完善了党史中民族革命叙事的脉络,是一篇兼具学术创新性、史料严谨性与现实参考意义的优秀研究成果,其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与对学术空白的填补,为相关领域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DSY)

    2025 福建·永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