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
  • 安孝义:从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

    安安  2025-9-14/2025-9-14  418点  1帖

    ^主安安2025/9/14 18:20:48

    安孝义:从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


    从《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抗日担当与中流砥柱根基

    —— —— —— —— —— ——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中国局部抗战序幕,民族危机日渐深重。


    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集结地与红九军团会师,部队以沿途散发传单的形式发布,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它标志着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长征的序曲。


    同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又发布《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该文件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出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变”“在党的领导之下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是我们的党在实现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一贯事业中的一个步骤,一个重要的步骤。必须指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土地革命的产儿。继承着中国第一次大革命而发展的土地革命,也为反日反帝的民族革命战争创造了巩固的根据地——苏维埃区域,和强有力的主力军——红军。”文件还指出:“但是,因为国民党卖国贼的欺骗和阻挠,因为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所以抗日战争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故在党的面前的伟大任务,是要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广大的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


    在时局分析与阶段判断上,文件尽显务实与精准,这正是其长期被忽视的核心价值所在。它直面现实指出:“因为国民党卖国贼的欺骗和阻挠,因为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所以抗日战争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这一论述精准勾勒出1934年前后抗日战争的阶段特征——此时九一八事变已开启局部抗战,但因外部阻力(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与内部局限(党和红军受困于反“围剿”、抗日动员待深化),广大的全国性、群众性的抗日局面尚未形成;而先遣队的出动,正是党为打破这一困境、推动抗战进入“武装民众”新阶段的主动作为。但在本质上仍处于“局部抗战向广泛动员民众参与的民族革命战争过渡”的关键阶段。这种高瞻远瞩科学地对战争阶段的动态把握,既不等同于单纯地以“七七事变”划分“全面抗战”的单一节点视角,也更加细致地呈现了局部抗战时期“动员准备”与“零散抵抗”并存的历史原貌,为抗日战争阶段划分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原始理论依据。

    “九一八局部抗战—先遣队出动开启党领导的武装民众抗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阶段划分,核心在于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键作用:从早期呼吁抗日、组织局部抵抗,到派遣正规的军事武装力量——红军北上抗日与长征,再到后续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党始终是引领抗战阶段进程的核心力量。


    文件开篇即赋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动重大的历史定位,称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变”,明确这一行动是党“在实现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一贯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同时,文件深刻厘清历史逻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土地革命的产儿,继承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发展而来的土地革命,既为反日反帝的民族革命战争创建了巩固的苏维埃根据地,也培育了强有力的主力红军——这一论述不仅点明了红军作为“党领导的正规军事武装力量”的一贯政治属性,更彰显出先遣队出动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红军正式介入抗日斗争,将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多为民众自发抵抗、局部武装响应)推向“党领导下的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新阶段,清晰展现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与民族独立目标的紧密联结。填补了早期抗战中“正规革命武装引领”的空白。


    随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的正式组建与北上抗日宣言的公开发布,中共中央随即将此定性为“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既“国家”的名义,以“中国工农红军”,既以“国家军队”的名义,在政治与军事上的双重力量进入并全面领导民族革命战争。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不仅蕴含着党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与务实应对,更是成为其作为全民族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重要理论与历史依据,这也成为理解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少数民族群众在长征初期参与民族革命实践斗争的意义提供了关键的视角和重要理论基础。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文件虽然发表于1934年8月,但却长期未能够得到有关党史研究部门的足够重视,其对抗日战争阶段性精准划分“开始”的解读,未能够充分融入抗日战争阶段的理论研究范畴,如今极需党史学界的重新认识其价值并加以运用。


    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时局与抗战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明确提出其核心目标:“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广大的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并迅速付诸行动——发布北上抗日宣言、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全国红军开始长征。这一系列重大的决策突破,将原先“被动应对国民党围剿”的局部视野,成为了立足中国“民族独立”的全局,并坚决推动局部抗战时期的零散抵抗向全民族参与的全面抗日战的斗争跨越。正如中宣部《党史上的今天——1934年7月15日》中所强调:“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标志着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长征的序曲。”这一表述与1934年中央文件精神高度契合,印证了从福建永安出发先遣队的行动,在党领导的民族革命进程中具有伟大的里程碑意义,也反向凸显了文件中阶段判断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在这里还必须值得关注的是:长征初期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九军团在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时,当地畲族群众积极响应参与其中。结合文件精神与“开始”的历史背景与定义,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的畲族群众,正是党推动“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过渡阶段时期,最早参与抗日动员实践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首先的直接参与,正是文件倡导“武装民众”的生动实践与写照,是畲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代表,在局部抗战过渡阶段率先支持党领导抗日斗争的重要见证,也彰显出党领导的民族革命战争从早期就具备的广泛民族凝聚力——而这一历史细节的价值,也需结合文件对“过渡阶段”的判断,才能得以更加精准地被挖掘。


    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九军团在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时,当地畲族群众积极响应参与其中。结合文件的“开始”精神与阶段划分来看,永安青水畲族乡的畲族群众,正是党领导的“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新阶段中,最早参与抗日动员实践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的参与是文件倡导“武装民众”的生动实践,也印证了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具有广泛的民族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的形成,正是党能够引领抗战阶段进阶、最终成为“中流砥柱”的重要原因。


    我们从历史研究与学术价值维度看,重新重视并运用这份1934年文件,对认识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出动、全国红军长征等,对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填补了局部抗战时期“阶段细分”的理论空白,为理解党从“土地革命”向“民族救亡”战略转向的逻辑提供了原始文献支撑,更能让抗日战争阶段划分的研究更贴合历史实际——既承认九一八事变的起点意义,也清晰呈现“局部抵抗—动员过渡—全面抗战”的完整脉络。


    从历史全局审视,这份1934年文件所揭示的抗战阶段划分,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走向胜利的“成长史”:从局部抗战中探索方向,到以先遣队行动确立北上抗日“武装民众抗日”的路径,通过长征巩固抗日信念、再到在西北重建革命大本营凝聚力量,党逐步从抗日主张的倡导者,成长为全民族抗战的领导者;中国工农红军也从土地革命中的革命武装,逐步发展为全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重新重视并运用这份文件的阶段划分理论,不仅能让抗日战争史研究更贴合“党领导人民抗战”的历史主线,更能清晰看到:党成为“中流砥柱”、红军成为“主力军”,并非偶然事件的发生,而是在抗战各阶段中主动担当、持续引领的必然结果。


    我们从历史全局审视,1934年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决策与实践,深刻体现了党在民族救亡中的成熟担当。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已经具备了驾驭全国政治、军事局势的能力:既能精准把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又善于以实际行动凝聚抗日力量;既敢于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妥协本质,又始终以民族大义为核心探索救亡路径。这种在民族危亡时刻主动引领方向、组织民众的担当,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日战争“中流砥柱”最坚实的历史支撑。而重新发掘这份文件的价值,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抢救性重视,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抗日战略智慧的深度致敬,为后续深化抗日战争史、党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这种从历史研究与学术价值维度重新重视并运用这份1934年文件,对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填补了局部抗战时期“阶段细分”的理论空白,为理解党从“土地革命”向“民族救亡”战略转向的逻辑提供了原始文献支撑,更能让抗日战争阶段划分的研究更贴合历史实际——既承认九一八事变的起点意义,也清晰呈现“局部抵抗—动员过渡—全面抗战”的完整脉络。


    1934年,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决策与实践文件,深刻体现了党在民族救亡中的成熟担当。它证明党在抗战初期就已经具备了驾驭全国政治、军事局势的能力:既能精准把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又善于以实际行动凝聚抗日力量;既敢于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妥协本质,又始终以民族大义为核心探索救亡路径。这种在民族危亡时刻主动引领方向、组织民众的担当,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日战争“中流砥柱”最坚实的历史支撑。而重新发掘这份文件的价值,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抢救性重视,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抗日战略智慧的深度致敬,为后续深化抗日战争史、党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中国共产党这份历史性文献,长期被忽视而未被重视,这是党早期抗日战略智慧最重要的集中体现。它对抗日阶段划分的精准把握,对“党领导”与“红军担当”及“开始”的深刻阐释,为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原始文献支撑。重新认识其价值,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抗战胜利这一历史逻辑的有力印证——正是有了党在各抗战阶段的坚定引领,有了红军的浴血担当,中国才能最终打破亡国危机,走向民族独立与解放。
    (共4132字)

    2025 福建·永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