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在永安——1942年战时地质考察的实践突破与时代价值
摘要
1942年8月,时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李四光,受福建省政府委托赴福建永安(1938-1946年为福建临时省会)开展战时地质考察。
永安既是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开展实践研究的重要区域,更是其深化地质力学理论的关键场域,西营板区域作为核心观测区,为理论验证提供了鲜活样本。此次考察以永安城区及周边(含西营板区域)为重要调查范围,聚焦加福煤矿、大湖铁矿等战略资源,以及永安至漳平断裂带、加里东运动遗迹等地质构造,既以“煤层稳定、储量可观”等评价推动战时矿产开发以缓解能源短缺,更通过地质力学理论的实践与完善,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在东南沿海的应用模型,完成《福建沿海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报告。
李四光“中国地质之父”的称号,源于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指导中国石油勘探、建立蜓科化石分类标准等系统性贡献,永安考察(含西营板区域研究)及当地地质特征与学术体系的关联,共同构成其理论实践与验证的重要环节,相关成果被整合进《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永安考察报告(1942)》等著作手稿查证,其对中国地质学发展及福建战后工业恢复具有深远意义。
一、考察背景:战时需求与学术使命交织
(一)战时资源开发的迫切需求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41-1943),永安作为福建省政府所在地,既是东南沿海抗战物资储备与工业运转的重要节点,也是李四光深化地质力学理论的关键区域,西营板区域因清晰的地质构造形迹,成为理论实践的核心观测点。当时福建因沿海沦陷,军需民用物资供应紧张,面临能源短缺困境,急需明确本地矿产分布以保障战时生产,这成为福建省政府委托李四光开展此次考察的核心动因——既为战时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他以永安(含西营板)为样本,运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深化地质力学理论创造了实践场景,服务于抗战大局与学术发展双重需求。
李四光在福建永安时,应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邀请作了两次学术讲演,其中一次首次提出了“地质力学”一词 。此外,他还和当地省地质调查所的同仁进行过学术探讨。
(二)学术机构迁移下的科研坚守
受战事影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已内迁至重庆北碚,但李四光并未中断野外地质调查与理论研究。此时地质力学理论已逐步发展(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奠定基础,1945年《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将正式提出学科名称),永安考察(含西营板区域研究)是其战时将理论应用于东南前线地质研究的关键环节。考察覆盖永安城区周边易开展调查的区域,以西营板为重点观测区,兼顾资源勘探实际需求与理论深化目标,既延续了地质力学对“沉积岩层构造变形”“古构造运动”的研究,也为后续理论成熟(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积累实证,体现了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地质学者的科研坚守,进一步巩固了永安(含西营板)在地质力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考察团队与内容:专业配置与科学聚焦
(一)团队组建:多学科协同与人才培养
考察团队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为核心班底,抽调具有丰富区域地质调查经验的科研人员,其中包括后来成为著名地质学家的业治铮等青年学者。团队按“矿产勘查+构造研究+地貌观测”专业方向分工,分为矿产组、构造组和测量组,分别负责资源勘查、构造解析与地形测绘,形成多学科协同作业模式——这一配置既为高效完成矿产调查任务服务,也为李四光以永安(含西营板)为样本,研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完善地质力学理论提供了专业支撑。
同时,考虑到战时交通不便与安全风险,考察队以永安城区为据点,将西营板等近郊区域(地质力学研究的重要观测区)作为重点调查片区,通过福建省政府协调地方武装护送,确保野外作业安全;并采用“边考察边教学”模式,要求队员每日记录野外笔记(含西营板区域地质观测数据、地壳运动特征分析)并开展集体讨论,在传递地质力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为中国地质事业培养了后备人才,践行了李四光“野外考察必须精确测量”的方法论原则(地质力学“实践导向”特征的体现)。
(二)考察内容:矿产与构造的双重突破
1、矿产资源调查
考察重点聚焦永安城区及周边(含西营板区域)的煤、铁等战略资源,同时关注永安特色矿产与学术体系的关联,尤其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探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关联规律:
①加福煤矿:
团队通过对西营板及周边地层的实地勘测,结合区域地壳运动特征分析,明确指出加福煤矿“煤层稳定、储量可观”,并基于地质力学“构造控矿”逻辑,清晰界定煤系地层与构造体系的关联,为规模化开采提供依据,直接推动当地虾蛤煤矿和曹远小溪煤矿的开采,年产量达3万吨,有效缓解了抗战时期福建的能源短缺问题。
②大湖铁矿:
团队基于地质力学“水平运动主导”的理论核心,分析得出大湖铁矿“与燕山期花岗岩构造关系密切”的结论,揭示成矿规律,为战时工业原料供应提供了基础数据。
③李坊重晶石矿关联:
虽未直接勘测永安李坊重晶石矿,但该矿作为沉积变质型矿床(形成于海盆边缘氧化环境,经成岩和变质作用形成,含矿岩层长约6公里,探明储量1101万吨,居全国前列),其沉积岩层后期改造特征,印证了李四光关于“沉积岩层构造变形”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对海相沉积物改造的论述,成为理论在区域矿产研究中的间接实证,与西营板区域“地壳运动控制矿产分布”的研究结论形成呼应。
2、地质构造与古地理研究
李四光团队以永安城区及周边(含西营板区域)为核心研究范围,结合闽西华夏系构造带整体情况,系统开展地壳运动规律研究,首次将成熟的地质力学理论应用于该区域构造分析:
①断裂带与构造体系:
团队以西营板区域地质构造为核心观测点,结合永安-漳平断裂带展开研究,依据地质力学“构造体系理论”,确认该区域属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扭动构造体系的重要分支)的东南延伸部分,构造特征与“多字型构造”理论高度吻合。其中,西营板区域清晰的构造形迹,为地质力学中“地壳运动控制矿产分布”的核心观点提供了微观实证;同时,永安地区位于高邮凹陷,其断层封闭性评价中应用的“加权断层泥比率法”(WSGR),与李四光地质力学中的“主应力分析”存在技术延续性,体现理论对构造变形分析的实践指导。
②加里东运动遗迹:
永安地区(含西营板周边)志留纪与泥盆纪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是加里东运动的典型表现。李四光曾系统研究古生代构造运动,这一地层记录为理解华南板块构造演化提供了实例,补充了其古构造研究的区域实证,与西营板区域地壳运动观测数据共同完善了古构造运动研究体系。
③古生代海陆变迁:
寒武纪至奥陶纪时期,永安被海水淹没,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为主;泥盆纪晚期重新海侵形成滨海-浅海沉积。这一过程与李四光对中国古地理格局的复原研究相呼应,进一步验证其对区域古地理演化规律的判断,而西营板区域地层样本分析,为该演化过程提供了具体数据支撑。
④丹霞地貌关联:
李四光虽未直接研究永安丹霞地貌,但他提出的“丹霞地貌”概念(以红色砂砾岩陡崖为特征),与永安中生代红层沉积环境存在理论联系——永安红层沉积与后期隆升断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类似地貌,成为其地貌研究理论在区域的间接体现,而桃源洞侏罗纪沉积岩层的平行层理构造,也为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补充证据,与西营板区域沉积岩层研究共同丰富了地貌分析维度。
三、考察成果:战时贡献与学术价值凸显
(一)战时实用成果:资源开发与机构落地
考察形成的矿产资源(煤田)调查成果(含西营板区域勘测数据、地壳运动与矿产关联分析),既是对地质力学理论实践价值的验证,也直接推动两大关键进展:
1、为加福煤矿、大湖铁矿的开发提供明确技术依据:
成果通过即时报告制度提交福建省政府,简报中不仅标注煤、铁等战略资源分布,更结合地壳运动规律提出开发建议,部分内容直接用于战时工业布局,支撑战时福建工业运转,缓解能源短缺困境。
2、促成1943年福建地质调查所在永安成立:
该机构延续李四光团队的“构造控矿分析”“精确测量”等方法论(地质力学实践导向的延伸),后续对永安重晶石矿、古生代地层(含西营板区域)的研究,也延续了其学术逻辑,成为闽西矿产勘探与地质研究的核心力量。
(二)学术理论成果:地质力学的实践与突破
1、理论应用与创新
此次战时地质考察中,永安(含西营板区域)成为地质力学理论走向成熟的关键实践场。西营板区域的地质观测为地质力学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过对该区域地壳运动、构造形迹与矿产分布的联动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力学方法可揭示地壳运动规律,进而指导矿产勘探”的核心逻辑。李四光团队提出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在东南沿海的应用模型,因西营板等具体区域的实证支撑更具科学性,同时结合永安-漳平断裂带研究,完善了扭动构造体系在东南地区的应用框架,丰富了地质力学理论体系,为后续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2、学术著作与报告产出
考察期间,李四光结合西营板及永安全域地质数据,尤其是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完成《福建沿海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报告,提出海岸地形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关联特征;其考察数据(含西营板区域岩石样本分析、地应力测算结果)还被纳入后续《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中国地质学》等著作,为地质力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核心实证支撑。同时,考察过程中形成的《永安地质考察手稿》(含西营板区域观测记录、地质力学分析笔记)等内部资料,以及现存于福建省地质资料馆的相关手稿、路线图,成为研究地质力学创立史、中国现代地质学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进一步巩固了李四光作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人的学术地位,也让永安(含西营板)成为地质力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标。
3、长远资源价值预判
尽管1942年考察未直接涉及稀土矿,但若结合李四光基于地质力学对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的认知,其在《中国地质学》中强调的“燕山期花岗岩风化壳的潜在价值”,既为后来福建平远稀土开发提供启示,也为永安区域矿产潜力评估提供理论框架;团队记录的西营板及周边花岗岩与煤系地层接触带特征,更成为后续矿产勘探的重要参考,为南方深部找煤理'论(如“四下找煤”模式)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四、历史意义:跨越时代的多重影响
(一)对中国地质学发展的里程碑意义
1、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福建永安(含西营板区域)作为李四光深化地质力学理论的关键区域,此次考察实现了该理论与野外实践的深度结合。其中,西营板区域的微观地质构造数据、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关联分析,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理论提供了关键的区域实证,也让地质力学从理论构想走向可应用的科学体系。该理论后来成为指导中国石油勘探的核心框架,如大庆油田等战略发现均受益于此,推动中国地质学从传统地质研究向“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2、人才培养与学科传承
考察队在西营板等区域的野外工作中,以地质力学研究为核心开展教学,业治铮等青年学者通过参与地壳运动观测、矿产分布规律分析,系统掌握了地质力学方法,后来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骨干力量。这种“理论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为中国地质学科的长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而福建地质调查所的成立,进一步延续了地质力学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理论-实践-传承”的完整链条,推动中国地质学科持续发展。
(二)对福建区域发展的长远支撑
1、战时与战后的经济保障
考察成果(含西营板区域资源数据、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不仅服务于战时福建能源与工业需求,更为战后福建工业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地质力学理论确立的矿产分布规律,永安得以精准规划矿业开发,逐步成为福建重要的矿业基地,助力区域经济复苏;在后续“四下找煤”模式(红层下、火山岩下、滑覆体下、推覆体下)的应用中,西营板区域的地壳运动数据也为重新评估福建矿产资源(煤田)潜力提供了关键参考,推动南方深部找煤理论发展。
2、地质研究与生态保护的示范
福建永安(含西营板区域)因此次考察,成为福建省地层出露最齐全、研究最深入的区域之一。地质工作者以西营板等地层的地壳运动特征为参照,命名8个地层单位并选定6条层型剖面,为区域地层对比研究提供基准;同时,基于地质力学分析的地壳运动规律,当地精准识别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风险区(如西营板周边断裂带影响区),为后续永安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地质研究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长期协同。
五、结语
1942年李四光在福建永安(含西营板区域)的战时地质考察,既是特殊历史时期科研服务国家需求的典范,更是地质力学理论从发展走向成熟的关键节点。永安作为考察核心区域,西营板作为重要观测点,共同见证了李四光运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的全过程。考察在矿产资源(煤田)开发、地质力学理论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不仅缓解了战时福建的能源困境,更推动了中国地质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而西营板等区域作为重要观测点,也成为这段科研史与地方地质研究史的重要见证,为福建区域长远发展奠定了地质科学基础。
福建永安是李四光学术生涯的核心奠基区域,其“中国地质之父”的地位,本质源于创立地质力学、发现第四纪冰川、指导石油勘探等系统性贡献。但永安考察(含西营板区域研究)与区域地质特征,无疑是其理论实践中极具代表性的环节,这份兼顾现实价值与学术深度的遗产,至今仍为东南沿海地质科研与区域发展提供着重要启示,其所体现的科学严谨精神、理论创新意识与家国情怀,也持续为中国地质事业发展注入动力。
福建永安西营板是李四光当地进行地质考察的核心区域,其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地质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开创性与里程碑意义。
李四光在西营板的考察,重点围绕石炭纪地层、古生物化石及构造地质展开,其中:
首次在该区域系统厘定了石炭纪地层序列,为华南地区石炭纪地层划分提供了关键标尺。
发现的多种古生物化石(如蜓类、珊瑚等),为研究古地理环境与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实证。
对该区域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的分析,也为华南东部构造格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当时福建中北部地质研究的空白,更推动了我国南方地层古生物与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因此西营板成为李四光在永安考察的标志性区域,其研究价值与历史地位毋庸置疑。
(共574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