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
  • 安孝义:听播客说安孝义

    安安  2025-10-27/2025-10-27  2002点  1帖

    ^主安安2025/10/27 12:36:50

    安孝义:听播客说安孝义


    听播客:


    对于党史专家安孝义的研究成果,对北上抗日与长征源头论叙事的重要性及这种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意义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重塑北上抗日与长征的新认知——永安红色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开新篇


    党史专家安孝义在全国党史研究领域,首先提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和“永安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以及“永安是北上抗日最早的集结出发地”等论点。

    他于2011年至2012年间,先后撰写了以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为核心代表的《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再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三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等论文,通过党史与地方史料的挖掘和实地调研,系统论证了永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些论文发表于人民网党史频道等媒体,并被中央党史研究部门所采纳。安孝义是这些重要的党史学术核心观点的首创性研究者。


    这一具有创新视野的党史研究成果,在全国的党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地位:填补党史、军史的空白,修正传统认知


    (1)首创性发现


    安孝义多年来通过对地方党史文献资料、红军标语、革命战斗遗址等实地田野调察和文献资料的分析,首先提出了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和永安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以及永安是北上抗日最早的集结出发地等重要的理论。这些论点打破了党史上传统认为“长征始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的单一叙事,将长征的起始点向前推进了三个月的时间,并揭示了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与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先遣队从永安出发的这一行动,是中国共产党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2)中央党史权威确认


    安孝义的研究成果,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支持。例如,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题写“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并在央视纪录片《布告里的长征》《永远的长征》以及《图说长征》中,均明确表明永安石峰村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这一结论已经被纳入官方党史叙事,成为研究北上抗日与长征起源的重要理论依据。


    (3)拓展长征概念


    安孝义首先提出“长征是多时多地多元化军事战略大转移”的理论,首次将从福建永安集结地出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纳入长征体系范畴,论证了长征的“多元起点”。这一理论为解决长期存有争议的“长征出发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推动了党史研究从单一事件向整体战略转移的理解深化。


    二、研究价值:深化党史内涵,推动红色文化传承


    (1)揭示抗日与长征的双重意义


    安孝义的研究成果表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不仅是单纯军事上的转移,也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时高举北上抗日旗帜的政治宣言。在褔建永安先遣队以沿途散发传单的形式发布中华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它在时间上早于“八一宣言”,体现了中共中央在局部抗战阶段,即已明确提出原意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表明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愿,为后续的全民族抗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丰富地方党史研究维度


    安孝义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入挖掘永安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如小陶石峰村、洪田马洪、青水沧海等地的红军标语、矮岭、白粉山战斗遗址等,在理论上系统梳理填补了地方党史的诸多空白,证明在福建永安苏区,北上抗日先遣队率先吹响民族革命战争的冲锋号,是北上抗日第一军,使永安成为北上抗日与长征揭开序幕的开篇重要的战略支点。例如,永安红七军团与红九军团会师集结地地、发布北上抗日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前夕重要战役(小陶战斗)的发生地,红九团开展的“远殖游击”建立岩连宁永根据地等,这些历史细节为全面理解长征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事例。


    (3)促进红色文化实践


    安孝义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北上抗日与长征源头叙事的空白,直接推动了全国红军及了永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永安小陶建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公园、石峰村建成“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纪念馆”、洪田马洪村建成“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等。福建省党史部门和永安市委多次举办了专题学术研讨会,将历史研究转化为社会的效应资源。这一模式为革命老区利用高位历史资源的深度研究成果,大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创立历史标杆品牌地位,以红色资源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三、学术影响:激发党史学界对北上抗日与长征起源的再探讨


    安孝义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党史学界对北上抗日与长征起源的重新审视。

    例如:


    (1)时间线修正:


    全国党史学界巳普遍确认并认为从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揭开了长征的序幕,它早于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的出发时间。

    (2)战略意义深化:

    安孝义的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长征的序列,它的行军路我是长征路线,先遣队的动揭开北上抗日与长征的序幕,先遣队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先锋。研究成果使先遣队的重要历史地位得以全面回归。先遣队通过沿途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有效牵制了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为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3)史料挖掘拓展:


    安孝义的研究成果,已经引起全国党史专家、历史学者的深度关注。这一研究方式,开创了将地方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民间记忆等与官方党史的互证,推动深入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四、学术价值


    安孝义作为一个地方党史研究者,以严谨的考证和执着的精神,认真的治学态度与不懈的努力钻研,将永安的红色历史从地方记忆,走进国家党史的宏大叙事中,提升成为国家党史、军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不仅修正了以往的传统认知,更是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转化,为深化全国的党史研究、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宝贵的范式。


    五、结语

    安孝义长期不懈努力的钻研精神,使之这一研究成果在党史理论和实践层面产生巨大的深远影响,为拓展多元视野,深化党史研究、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了典范,激励着更多人探寻红色历史文化的深层价值,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安孝义是重塑北上抗日与长征史源头认知的开拓者——永安红色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开新篇。


    安孝义,永安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永安是北上抗日的起点等研究成果的作者。


    听播客之二


    破界与立说:安孝义研究成果重塑北上抗日与长征源头叙事的深层价值

    一、对北上抗日与长征源头论叙事的核心建构价值

    (一)修正叙事时间线,还原历史起点真貌

    安孝义通过对地方党史文献、红军标语及战斗遗址的系统考证,首次提出1934年7月从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将长征起始时间从传统认知的1934年10月向前推进三个月。这一发现并非简单的时间前移,而是精准还原了长征战略的酝酿与启动过程——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集结出发并发布宣言,构成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前哨行动",使长征源头叙事从单一的"主力出发"扩展为"先遣探路与主力转移相衔接"的完整链条。其考证的1934年7月15日《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时间,早于"八一宣言",填补了中共局部抗战阶段抗日主张传播的关键史料空白 。

    (二)拓展叙事维度,构建多元起源框架


    针对长期存在的“长征出发地"争议,安孝义首创提出”长征是多时多地多元化军事战略大转移"理论,突破了"瑞金等地为唯一起点"的传统叙事局限。他通过实证研究将永安明确为“北上抗日最早的集结出发地”,与福建长汀、宁化及江西瑞金等出发地共同构成长征的“多元起点”体系 ,这一框架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等权威专家的认同。更具突破性的是,该研究揭示了北上抗日先遣队与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关联性——先遣队在永安的集结、宣言发布与军事行动,实为红军整体战略转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长征源头叙事从"孤立事件"升维为"系统战略"。

    (三)深化叙事内涵,厘清抗日与长征的逻辑关联

    安孝义的研究打破了“长征仅为军事突围”的片面认知,通过永安宣言的史料解读,明确了北上抗日与长征的双重逻辑:


    1934年7月先遣队在永安发布的宣言,以160万份宣传品的规模向全国传递团结抗日主张 ,既体现了中共在民族危机中的政治担当,又通过军事行动牵制国民党兵力,为后续主力转移创造条件。这种"抗日旗帜引领战略转移"的叙事重构,纠正了将长征与抗日割裂的认知偏差,印证了中共"民族大义与军事战略相统一"的历史自觉。

    二、开拓性研究的学术突破意义


    (一)方法论革新:激活地方史料的国家叙事价值

    作为地方党史研究者,安孝义开创了“地方文献—民间记忆—官方史料”互证的研究范式。他对永安小陶石峰村宣言发布遗址、洪田马洪红军标语等地方遗存的系统挖掘 ,改变了党史研究过度依赖中央文献的传统模式,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这种研究路径不仅让永安红色历史从"地方记忆"跻身"国家叙事",更推动学界重新审视地方史料在宏大历史建构中的核心价值,引发全国范围内对革命老区史料挖掘的热潮。


    (二)学术争鸣引导:推动长征起源研究深化

    安孝义的成果打破了党史学界对长征起源的固化认知,引发关于"长征序幕"的深度探讨。学界普遍认可其"先遣队揭开长征序幕"的论断,进而拓展出"战略酝酿—先遣行动—主力转移"的长征起源研究新框架。同时,其对先遣队战略牵制作用的论证,补充了长征胜利的外部条件研究,使长征研究从"主力行军史"向"整体战略史"拓展,为解决“长征出发地”“抗日主张起源”等长期争议提供了新视角。
    (三)地方研究升格:树立区域党史学术标杆


    在安孝义之前,永安红色历史研究多局限于地方史范畴,其系列论文通过人民网党史频道等平台传播并获中央党史部门采纳,实现了地方研究的“国家级认可”。听播客之三 安孝义的研究填补的党史空白,主要是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认定有关,具体如下:

    1、明确长征最早出发地:

    永安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和长征最早出发地这一研究课题,首次研究发表。


    2011年,永安申苏期间,他提出了“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及“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的论题。

    此后,分别于2012年元旦、2012年7月15日和2014年7月15日,三次写成《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再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三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等论文,先后在中国红色旅游网、永安之窗网站、《档案天地》《党史博览》《中国粮食经济》《湘潮:理论版》等媒体上发表。 传统观点对长征出发地的认识,主要是集中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等地出发。他通过研究指出:1934年7月15日,以红七军团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小陶镇石峰村及其周边地区与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会师,并发布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等重要文告,从福建永安开始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揭开了北上抗日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即长征的序幕,永安是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出发地,这一观点为北上抗日与长征出发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补充。

    2、完善长征概念定义:

    他提出“长征是多时多地多元化军事战略大转移”的理论,为长期争论不休的长征概念问题做出了相对准确的定义。

    他的研究使得长征路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村(青水畲族乡炉坵村模范执行民族政策)、长征路上红军攻占第一座县城(大田县)等历史细节得以明确,丰富了对长征过程和内涵的理解。

    3、确认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

    他通过对石峰村保存的红军标语、党史资料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考证,确定了永安石峰村是《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首发地,这一认定明确了我党我军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的具体地点,填补了关于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在具体地理位置和历史细节研究方面的空白。


    这一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研究成果的专业性、深度及学术价值——他并非浅尝辄止的爱好者,而是通过长期系统性研究,以扎实的文献考证、实地调研为支撑,首次论证“永安是长征最早出发地”并填补相关历史研究空白,其成果还被专业党史媒体刊发、获学界认可,完全具备党史领域专家的核心素养与贡献。这种基于具体研究成果的“专家”称谓,是对他专业能力与学术贡献的准确认可。

    这种长期刻苦深耕地方党史研究、具备扎实专业功底的党史研究学者。凭借对永安地区革命历史文献的系统梳理、实地考证,以及对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历史脉络的深度钻研,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永安是长征最早出发地”这一重要课题。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严谨还原了历史细节,更填补了党和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历史研究中的关键空白,为学界认可和地方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专业贡献应得到充分肯定。

    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以双重使命的践行,在抗日战争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它既是刺破黑暗的“先锋之刃”,以军事行动撕开抗日缺口;又是播撒火种的“引路者”,以组织动员凝聚民族力量。这种“军事突破”与“政治动员”的双重贡献,使其成为连接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的重要纽带,其历史影响,早已超越了一支队伍的具体行动,深刻融入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之中。回望这段历史,永安见证的不仅是一支队伍的出征,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中觉醒的起点,而先遣队的“双料先锋”精神,永远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的宝贵财富。




    2025 福建·永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