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在台湾光复后教育文化修复中的关键作用与当代传承意义
摘要
本文聚焦台湾光复后福建省立永安师范于教育文化修复层面的突出贡献,详述其师生如何在艰难时局下,怀揣对中华文化的赤诚热爱奔赴宝岛,克服物资匮乏、民众观念扭转困难,借教学、编纂教材、举办文化活动等多元途径重塑台湾教育文化生态,尤其在汉语普通话推广与普及中发挥关键作用,凸显这段历史对当下两岸关系及祖国统一大业的非凡价值。
关键词
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台湾光复;教育文化修复;汉语普通话普及;两岸关系;爱国精神
一、概述
台湾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关键位置,然而1895-1945年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半个世纪里,惨遭文化侵蚀与经济掠夺。日本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汉语与本土文化几近断层,传统习俗被蓄意打压,民众陷入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1945年台湾光复,重建文化自信、接续中华文脉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而汉语普通话的恢复与普及更是打通文化传承脉络、凝聚民族认同的核心基础。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投身台湾教育文化修复事业。尽管这段历史在过往研究中未得到足够重视,但其所彰显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坚守,以及在重塑台湾教育文化生态、推动汉语普通话普及中的实际功绩不容小觑,更为当代两岸交流合作及祖国统一大业留存了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二、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教育文化的重创
日本殖民台湾的半个世纪间,教育文化领域成为殖民统治的重灾区,中华文化传承遭遇系统性破坏。教育体系彻底沦为殖民工具,学校强制推行日语教学,汉语课程被全面取缔,教材充斥着军国主义思想与日本历史文化内容,核心目的在于扭曲台湾学子的价值观与民族认知。公共场合使用汉语会遭到警察的严厉惩处,民众被迫噤声,汉语传承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汉语普通话的传播更是完全中断;闽南语等本土语言也受到严格限制,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传统习俗与文化载体遭到蓄意破坏,大量庙宇、古迹被损毁,无数珍贵文物被掠夺至日本;春节、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庆典被强行禁止,代之以日式节庆活动,导致台湾本土教育文化生态严重失衡。民众的精神家园逐渐荒芜,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降至冰点,民族精神传承面临断裂危机,也为后续汉语普通话的推广与教育文化的重建埋下巨大障碍。
三、福建省立永安师范登场:勇挑台湾省教育文化修复重担
(一)扎实的人才储备根基
抗战时期,福建省立永安师范迁至永安办学,特殊的地缘位置与历史背景孕育了其独特的教育成果。该校师生大多成长于闽南文化圈,自幼熟稔闽南语,这为赴台后的文化交流与教学工作消除了关键的语言隔阂;同时,校内开设的系统日语教学课程,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光复初期台湾复杂的语言环境,便于与受殖民教育影响较深的民众沟通;而师生们深厚的汉语功底与对中华经典的熟练掌握,尤其是标准汉语普通话的教学能力,成为传承中华文化、推广普通话的核心力量。这种集闽南语、日语、汉语普通话于一身的多元语言能力,搭配扎实的文化素养,让福建省立永安师范成为当时修复台湾教育文化、推广汉语普通话的不二之选。
(二)逆境中的教育文化深耕壮举
台湾光复后,永安师范的师生满怀对中华文化的赤诚与使命感奔赴宝岛,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困境: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校舍破旧不堪、教材严重短缺;日本殖民统治留下的阴霾未散,部分民众对中华文化心存疏离与陌生感,对汉语普通话更是生疏,观念扭转与语言普及难度极大。 面对困境,教师群体迎难而上,开启了艰苦的教育文化重建与普通话推广工作。他们收集废旧纸张,在背面手写中华经典篇章、成语故事与历史典故,同时巧妙融合台湾本地风土人情,编纂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校本教材,其中专门强化了汉语普通话的发音规范、词汇用法与书写标准,大幅提升学生的接受度;课堂上,教师们耐心矫正学生的汉语普通话发音与书写习惯,通过诗词朗诵、课文背诵、情景对话等多样化教学方式,系统传授普通话知识,细致讲解诗词韵律、历史脉络,逐步重塑学生的文化审美、民族认知与语言习惯。学生们则在课余时间组成文化与语言普及小队,怀揣自制的普通话手册穿梭于街巷村落,为民众免费普及汉语普通话基础词汇、日常用语与传统礼仪,成为语言传播与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更让中华文化与汉语普通话深度融合、落地生根。学校戏曲社团邀请闽地资深艺人到校,教唱芗剧、歌仔戏等传统戏曲,以戏曲唱词为载体推广普通话发音,悠扬的戏腔既唤醒了民众心中沉睡的文化记忆,又让普通话在艺术熏陶中自然传播;书法绘画展鼓励学生与民众共同参与,以普通话题跋、描绘宝岛风光与华夏山河,优秀作品在街头公开展示,既重拾大众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又强化了普通话的书面表达与传播;此外,学校还组织文化与语言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与校内教师走进社区、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利用农忙间隙为民众讲述中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全程使用普通话并穿插方言释义,让普通话在日常交流场景中被广泛接受。
(三)核心引领者:校长王敦善的关键作用
永安师范校长王敦善先生,是福建省立师范学校(简称“闽师”)的核心教育工作者,全程参与了抗战时期闽师的迁移、战时教育重建以及台湾光复后的教育支援等关键工作,是两岸早期教育交流与普通话推广史上的重要推动者。 1938年3月,为躲避日军轰炸,闽师从福州迁至永安办学,王敦善随校迁移并坚持教学工作。早年他曾担任闽师图书管理相关职务,凭借扎实的学识与教育热忱,在迁永安期间逐步成长为骨干力量,还参与制定了“齐一师资训练,发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方针,将汉语普通话教学纳入师资训练核心内容,为战时福建师范教育与普通话推广筑牢根基。1944年秋,王敦善接任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校长;1946年2月,学校迁回永安城内文庙办学后,他卸任校长职务,由他人接任,虽任职时间不长,但为学校积累了坚实的教学与人才储备,尤其培养了一批具备普通话教学能力的骨干师资。 1945年台湾光复后,日籍教师被全面遣返,当地瞬间陷入师资极度匮乏的困境,且长期殖民教育导致中华文脉断裂、普通话几乎断层,教育“祖国化”与语言统一化重建迫在眉睫。时任福建省主席陈仪为此委托永安师范承办台湾省行政干部训练团,王敦善以该训练团教务长的身份,带领一批具备普通话教学专长的永安师范师生奔赴台湾,挑起教育重建与普通话推广的双重重担。他主导培训台湾本土教育行政干部,将普通话教学纳入培训核心课程,从课程体系搭建、普通话教学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规范等方面推进教育“祖国化”与语言普及,通过系统传授中华传统文化、汉语普通话教学规范等内容,既为台湾培养了首批普通话师资,又助力民众扭转殖民教育留下的认知偏差,重新唤醒对祖国的民族认同与语言认同。 王敦善以教育为纽带、以普通话为桥梁,为两岸搭建起早期交流的坚实通道。他带领的永安师范团队为台湾初步搭建起贴合中华教育体系的教学框架与普通话推广体系,而这并非永安师范对台湾教育文化复兴的全部贡献。在首批师生赴台后,学校后续又陆续有具备普通话教学能力的学子奔赴宝岛从教,最终该校赴台从教的校友累计达300余人。这些师生长期扎根台湾的小学、中学及师范教育领域,将普通话教学贯穿日常教学全过程,既填补了当地师资缺口,更通过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持续传递中华经典文化、传统价值观与标准普通话,成为台湾教育“祖国化”与普通话普及进程的中坚力量。正是这300余名师生的坚守与深耕,让福建省立永安师范成为台湾光复后教育文化复兴与普通话推广的重要基地。
四、历史功绩铸就与深远当代价值
(一)重塑台湾教育文化生态与普通话普及的斐然成就
经过永安师范师生多年的不懈努力,台湾教育文化修复与汉语普通话普及工作取得了斐然成就。汉语普通话教学逐步重归正轨并全面普及,从学校课堂延伸至街头巷尾,从教育行政领域辐射至日常生活场景,普通话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交流语言,彻底改变了殖民时期日语主导的语言格局;春节、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习俗全面复苏,庙宇祭祀等传统礼仪恢复往日庄重,民众的文化生活重回中华文化轨道,而普通话则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的通用语言,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语言普及的深度绑定;文艺创作呈现繁荣景象,本土作家以普通话为创作载体,汲取中华文化养分,创作出大量兼具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作品,进一步巩固了普通话的主流地位;更重要的是,学校培养了大批秉持中华传统价值观、熟练使用普通话的社会栋梁,他们毕业后投身教育、文化、政务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台湾社会良性发展、稳固中华文化根基、推广普通话使用的核心力量,成功重塑了台湾的教育文化生态与语言环境。如今台湾汉语普通话的广泛普及并成为主流语言,正是永安师范当年教育文化修复工作最直接、最鲜明的成效体现,印证了其在两岸语言统一、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二)爱国精神与语言文化纽带的当代薪火相传
当下,两岸关系面临复杂微妙的局势,“台独”分裂势力妄图切断两岸文化与语言纽带、割裂民族历史,严重阻碍祖国统一大业。在此背景下,重拾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在台湾光复后的教育文化修复与普通话普及历史,弘扬其中蕴含的爱国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汉语普通话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载体,是维系两岸同胞情感认同、促进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通过校史专题展览、学术研讨、校园课程融入等多种形式,让两岸青年深入了解先辈们在艰难时局中坚守中华文化、深耕教育事业、推广普通话的赤诚与担当,能够激发新一代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强化“两岸同文同种”的认知。同时,以这段历史为纽带,鼓励两岸青年开展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在普通话推广协作、传统技艺研习、文物保护、学术成果共享等过程中增进彼此情谊,凝聚反“台独”、促统一的磅礴力量,让普通话成为两岸同胞情感联结的语言桥梁,让中华文化成为维系两岸认同的精神纽带,为祖国统一大业注入持久动力。
五、结语
福建省立永安师范师生在台湾光复后教育文化修复征程中的卓越功绩,是中华民族坚守文化阵地、推广共同语言、维护民族统一的生动见证。从校长王敦善的率先垂范到300余名师生的躬身践行,他们以教育为刃划破殖民阴霾,以普通话为桥联结两岸血脉,用坚韧与赤诚重建了台湾的中华文化生态与语言环境。虽部分史料或有散佚,但这段历史所承载的爱国精神、文化坚守与语言推广实践永不褪色。
如今台湾汉语普通话的广泛普及,正是这段历史功绩最鲜活的佐证,充分印证了永安师范教育文化修复工作的深远影响。在当代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这段历史既是驳斥“台独”分裂言论的有力史实依据,也是促进两岸语言文化交流、凝聚民族认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先辈精神,深挖历史价值,推动两岸同胞在普通话的沟通桥梁与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增进互信、携手共进,必将冲破“台独”势力的阻碍,迈向祖国完全统一的光明未来。这段跨越海峡的教育文化修复与语言普及征程,理应永载史册,成为激励后世砥砺前行的时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