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
  • 读永安万历县志

    张水藩  2019-6-16/2024-3-21  546814点  108帖
    推 荐

    ^主张水藩2019/6/16 7:02:30

    读永安万历县志

    读永安万历县志(卷首 旧志序)


    张水藩白话读《永安县旧志序
    郡县拥有的志书,有一个功能是要让准备编史的人采用的。而史则是有公开的是非观念,显示了鼓励和惩戒的东西,公开展示行政上的治理和疏忽。记载的是过往,告诫的是未来,把当年得失的借鉴传留给后世,是鼓励劝勉人心变化的重要依托。有人认为:志是史的支流。我认为天下的史,一定要符合郡县志书所记载的内容,而且是普遍选取志书内容以成就它的史,这也可以说是很容易的吗!孔子编《春秋》,沿袭鲁史的旧文,只是对它的含义进行删改订正,而后天下的乱臣贼子害怕了。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怪罪我的,都只有《春秋》这本书了。又说:我志意专注在《春秋》,是因为我位置虽然不在里面,然而我的主张看法在里面。怎么以空话而托于所发生的过往事实,不就是把作为是非评判的标准,鼓励和惩戒的规范载入吗?所联结的是适用于治理的重要内容。夏商周以来,司马迁和班固还有一些遗论。这难道是可以说很容易的吗!


    永安开建县治,实际是从景泰三年开始的。原来是沙县的地方,名叫浮流,介于沙县、尤溪、清流三县之间。邓茂七伏诛后,考虑到他遗留的余党,所以设县治用以弹压,施行教化以开导百姓。


    自然界发展繁衍的灵秀之气聚合,而蕴育出山川人物,什么时候显现,什么时候隐晦,自有它固定的时机。从有天地以来,鲁国有尼山,邹国有峄山。就是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关中张载、福建朱熹,在当时也不是就闻名于世的。从春秋战国诞生孔子、孟子,一直到宋朝出了几个大儒,以及邹鲁众多名儒,才更加名重于天下的。


    永安介于沙县、尤溪,也是宋代五个贤者游学居住的地方。我曾承受福建臬台副宪,因为东西洋旧有的互辱斗争反复无常,就建议奏请设置县治。永安切近宁洋,我曾经执行筑城墙以守卫的任务,到过永安。看见永安山川雄峻开朗,知道将成为人文的深奥之地。永安地方虽然在先朝暗淡,在我们明朝确实显耀出来了。永安设县后,人文科甲都和其他县可以比美,操守和气概,事迹行为文质彬彬的样子称盛于时,这就是它聚集山川灵秀的结果。这也是有赖元哲先辈在纲常礼义方面培植了基础,造就一县模范,以开其风气之先。


    现在县治建立已经百年有多,要奔二百年了,当官的远离家乡在这个地方任职,武官在这个地方保卫平安,大夫士子生长在这个地方。其中有美好的、有恶劣的,不可没有记载。记载那些美好的,以证验那些不太美好的。推而广之,就是一个县丞、一个主簿、一个县尉,如果他有功于县治,就一定要大书特书以教导将来的人。使以后远离家乡来这个地方任职的人,本来就贤良的,将因仰慕前代流传下来的风气,而日益进身于贤者行列而努力不已;其中不是很贤良的,即观看其姓名,既没有事迹记述,也没有创建的评价(附注:内有述录创鉴无闻,据原版内字为冈即罓,古通网,网通罔。并改断句为:罔有述录,创鉴无闻),因而会想要改变其不贤的一面,而戒惧有加。因此,它所要告诉人的,是符合舆论评判,享有赞美的荣耀,是极高的光宠;它要教育人的,是依照舆论的是非,被指责的羞辱,比被杀戮还可耻,能不畏惧而加以警惕吗?记载士大夫美好的,以勉励其中还不很美好的。推而广之,有孝子顺孙,有义夫节妇贞女。有贫寒隐逸之士,有义勇谋士,如果有助于风俗教化,有功于地方,一定要大书特书,以向将来明确宣示。使后来生长在这地方、有志于成就品德的人有榜样,而天天勤勉不倦,有所欣羡追求,而进于无穷;而深深陷入错误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自庇于不正派的那些人,天天惭愧脸红,而消释不暇,能不因畏惧而更加以反省吗?是非公开后而劝惩就确定,劝惩确定而后风气教化就彰显,风教彰显而后治理就达到了。这个志的作用,难道是很容易说得清的吗!


    如果不是有形胜的纪载,山川古迹的存在,物产的储备,灾祥的必要登记,贡赋的定额,户口的增减。怎么使有志于了解民间疾苦和体恤百姓艰难的人,能详细览读而加以留意呢。过去刘知几认为作史贵在三长:学养、见识、素材,三者具备而后作史才能称得上良品。所以一定要以学养作为它的根本,用见识来贯穿它,把素材加以运作,三长具备而后就可以写出信今而传后的史志。没有学养,就会忽于大义,而综合考核把关不严,隐藏私行而采纳不公,拘泥己见而研讨务虚;没有见识,就会捏造事实蒙蔽大众而暗昧,怜惜细节忽略大局而走偏,指摘小疵放弃醇美而狭隘;没有把好素材,则杂乱无章而多余无用,肤浅没有规则而分散,卑微不振而有损于志书。永安这部县志,考据订正明确而取义广博,筹划有审查而选择采用严格,示法公正而留作鉴戒久远。我知道它是能免于被非议的了!


    永安志始作于澹斋李公杏,他联合荫封御史的林公祥、大尹曾公守成、郡守林公腾蛟这些人一起做的。感叹文献没有实据,于是就以古代的标准参酌现在的情况,参合修订而没有遗漏,综合各方舆论,执笔写成了它。


    庚午年冬天,我因为身为福建省右使入朝晋见天子。永安请我写一篇文章作他们县志的序,近来我因为思念澹斋诸公的志意,去翻检阅读那个稿,果然有在。惭愧的是六年了还没有兑现,现在偶然在竹箱中找到志稿。刚好旧治民陈赤美来省里,而且来催要这篇序,就写了作为序的文章,交给他。


    万历四年岁在丙子年仲秋月吉旦,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前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万安洞岩周贤宣 拜书


    (附注:内有述录创鉴无闻,据原版内改为罓,罓古通网,网通罔。并改断句为:罔有述录,创鉴无闻,)


    张水藩的议论:《永安县旧志序》是万历本的第一篇序,作者是明朝任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的周贤宣。他曾任延平府知府,是永安的老领导,他批准和帮助永安贡川城堡的营建。他任布政使时经常下乡到现在是永安一部分的宁洋县蹲点建城,也经常到永安指导工作。他从风水角度看永安山川雄峻开朗,很看好永安未来的发展。他和永安的几个士大夫还是有点交情,对李杏、林祥、曾守成、林腾蛟动了思念之情。贡川的《永怀祠》,就是李杏他们建来纪念他的,这篇序应该是应他们之请写的。

    这篇序是周贤宣在隆庆四年(庚午岁)朝觐时,答应下来的。当时永安的退休干部李杏、林祥、曾守成、林腾蛟等几个人,已经写出了永安志稿,并交了一份给周贤宣。周贤宣评价这本志稿是:“斯志也,考订明而取义博,拟议核而甄录严,示法公而垂鉴远。吾知其免矣乎!”周贤宣虽然欣赏志稿,但还是拖了六年,到万历丙子年,才在省城福州把这篇序交给他原来的亲兵,永安人陈赤美带回永安。苏民望给《万历县志》写序的时间在万历甲午年五月写的序,也是永安志万历本的出版时间。这个时间距离隆庆四年庚午,已经过了廿十四年。


    苏民望知县也说找出嘉靖四十三年到隆庆四年在永安当知县的卓光谟档案:“得前令卓君所藏李、曾、林三先生志草,”虽“然中多脱遗,难卒就锓”,但志稿是存在的。


    文章题目叫《 永安县旧志序》,也表示和万历新志的区别。这个题目可是在万历本的县志上的,说明当时永安人承认有一本比《永安万历县志》更旧的《永安隆庆县志》的存在。


    综上所述,永安第一次修志应该是在知县卓光谟主持下,由李杏、林祥、曾守成、林腾蛟几个当时的才俊编成的。而且这个“旧志多采其(林孜的《手录》)稿”,但没有正式出版。二十几年后苏民望知县组织人员作修改补充,特别是筹集经费给于正式出版。


    这个序写了二十几年才出版,难免被篡改,像序明明是在省城任上所写,落款却写“前”什么官,所以读起来很辛苦。像“内有述录创鉴无闻”,和上下文意思没有连贯。查对原版,发现“内”字实际是“冈”字,古代这个字,是写成“罓”, 罓古通网,网通罔,改成“罔有述录,创鉴无闻”,意思就连贯了。把它放这里,以就教于高明。



    ^107fjqlzsf2024/3/20 22:21:22

    附8、包地族谱:《四七大郎公妣陈氏婆坟》张水藩

    附8、包地族谱:《四七大郎公妣陈氏婆坟》
    四七大郎公妣陈氏婆坟
    右地在永安县大无(加土旁),地名大坪尾。其龙楼辞殿,下开帐过峡,召递走百数十里,枝脚蕃衍,护从周密。比入局,横展张天水中,帐帐逶迤。铺下大断,以辛穿田过峡,顿起御屏,耸冠群山。屏中抽脉,走马数节,复起土星,以乾转脉,变为平冈。以酉卯入脉冈中,连顿三石峰,尖秀特异。石峰下以坤艮出脉,中脱仰天湖,渡气湖心,有李嘉宾墓。及到头成太阴,开浅窝结穴,弦棱圆整,天然可爱。穴下毯唇平坦,低田融聚为内堂。左臂发出为眠弓案,平伏抱穴。右臂余  为大无(加土旁)街人居。且拖曜起石峰拱峙,峰下发冈旋裹案外,以阙内气。左帐垂下一枝如叠笏牙刀,横卧卫穴。丽山远贴,云汉作朝。岭后溪水饶过案前,合右血脉水,出会九龙永安大河于右;胡坊、吉口两水大会于左。行龙雄伟,主星尊贵,石骨清奇,穴场融暖,精神储足,局势堂皇,侍卫森严,众秀毕具,真大地也。插庚甲向,取蟠龙形,右颇低一穴,葬陈转婆,亦庚甲向。
      此妣墓通砌花砖,夺人心目,已数百年于兹矣。为本地巨憨赖顺等飘占,因会族众具告本县父师  李公讳可材者。后当堂公审,将赖顺兄弟各责三十,随勒原差押棍并大吾地保,同立甘结存案。仍今我族勒碑墓上,审语确据。    
    附审词:  审得李敬荣等之鼻祖,葬于大无坪尾,岿然二穴,由宋迄今千有余岁矣。长居清流,次居归化,三居泉之安溪湖头。子孙住居星散,秋祭扫不无阙略,此地棍觊觎之所由来。今秋有李注滋、根蟠等赴省乡试,路经大无省墓,见有二罐置之墓侧,是可忽乎。粘帖遍查,始知为赖清顺、清华等所占。族众秋祭,赖清顺等复统率多克,夺其衣帽,毁其祭器。致李敬荣等有掘冢丢骸等事之控,庭讯之下,赖冢在大无坪尾头,李冢在大无坪尾,原风马牛不相及也。突以二罐浮厝于李之坟,诞曰‘此吾赖姓祖墓也’,有是理乎?本应按律究,拟念尚未入土,姑从宽政,押令携回。至于抢夺凶殴,渐不可长,重责以儆。仍令李敬荣等前去清界立碑,各管各坟,庶后患永杜矣。余犯释。逐案。  
    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   日  
    前告理嗣孙
    归化:    铋  义  钺     根亭    溘滋    元美    
    湖头:    光垠      光坚
    吾地:    联中    永焕     兆元  昌毓   木奇   重孙   
     后告理嗣孙
    归化:  注滋  根蟠   沂  雯滋    琚    时滋
    章    深       润       根斐    
    湖头:    铨   璊    元善   为燮
    吾地: 志涣  联赐  兆锺  昌鼎   老子   兆信  华钦
    志衮   子光   昌昞  子龄    衢生   兆欧  兆行  兆虬  含  兆铎  华远  兆良  志孔  其武  
    包地:  时德  文卓 子权  锡鹤   
    岭后:  大受  麟生

    ^106张水藩2023/11/2 23:10:17

    二、大湖祖坟官司

    、大湖祖坟官司

    包地族谱记载:在大湖的四七大郎坟墓,从宋乾道二年(964年)起,就由包地敬荣、敬寿、敬德三房轮流祭扫。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期间,清流四七大郎的后裔在永安大湖和举人赖正中及其兄弟清顺、清华为四七郎妻陈氏坟墓打官司时,安溪湖头李光地家里人以敬德后裔的身份参与这场官司。审词里有四七大郎的三个儿子“长居清流,次居归化,三居泉之安溪湖头”等语。

    包地族谱还记载:赖清顺、清华兄弟在打输官司后,于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向内阁李府大相公具投了文书,希望李光地能够出来澄清“李注滋等随立木碑于蚁祖坟顶,碑内大书祖妣李门陈氏安人之墓,旁书嗣孙  光地立。”的事情

    这些旁证材料都证明:李光地的祖宗来自包地。可惜的是湖头李氏的总谱,文革时已被毁。但据安溪湖头李和顺老先生说:从现在的湖头李氏族谱,还可以查到部分当时参与打官司人的名字。

    ^105张水藩2023/9/20 18:55:32

    附7、包地族谱:《乾隆二年秋,予奉》永安知县古植序


    乾隆二年秋,予奉命摄兹土。簿书之暇,阅邑志所载之名宦乡贤,得享祀典袝祠于戟门之左右者,无几。其通邑之神灵,先宪称庙者九名,祠者十有三所。最著惟有唐之  田王配祀妃陈氏,从以遇难之五人焉。先后之文皆能铺张扬厉,比之壮缪睢阳,堪为伯仲间。尝考新唐书宗室世表中,有各(名)业者,自幼徙闽。卒于南安丞,人号其冢为“天孙墓”云。父则  武阳王,讳矫,而祖则  江王,讳元祥,高祖之第二十子也。  武阳王遭武氏之厄,  江王之事略而不传。故唐之宗室至闽者,当以南安丞为始。朔初唐以来,上下千有余载,代远年湮,难稽世次。然自闽之上游以下,至漳、泉诸郡县,及陇西成纪之派,皆奉   江王为始祖。编修潜庵公,序其祖君达,生元至正年间,开支安溪湖头,自古尤溪分派。惟永安之家谱,则自  江王至于今,世次无一遗缺。子孙之外出者,谱祥载之。居永安大湖,则始于   四七。大郎夫妇双棺分葬大无(加提土旁)坪之尾。坑源乡祠  泰(奉)祀    江王王妃之遗像。第居永之子孙,犹未能崛起闾阎,光昭前烈。是以酣堂、鉴堂两太史,展拜祠像时,睹其座封倾圯。凄怆于怀,爰布告于分派。入闽以后,子孙散处于各郡县。清流、归化者,就旧迹卜迁,而扩充之。董率斯役,乃秉铎尤溪之世均先生。集众擎以共展其孝思,甚易易事耳。独余之有感于斯举者,慨夫史册所载,两汉之间,河东平号为贤王。下之宋明两季,藩封祠墓之或存或否。想久已湮没于荒榛蔓草之间矣。不然,即广藩故迹,而论子苦(若)彼。珠廉画栋,早忘帝子之潇亡。石马金舆,兴叹美人之零落。矧当金轮闰位,帝在房州,唐室子孙几无类。今  江王之祠宇,凭依如鲁,灵光岿然独存,蕃衍昌炽,罕有其此。兹复聿新祠像,肃穆观瞻。此盖  江王之隐德未彰,武阳之毅魄如在。将来之明禋,悠远昌炽方与,宁不媲美   田王,焜耀后先耶抑。予闻:地以人传,而事以文传,言之不文,传之不远。兹祠之重建也,清流尹  克宜刘寅兄,文该华实。两太史暨广文公,咸自叙周详,无可增饰。至余之与李氏后裔,俨同父子。纪其事,而不溢其美,以俟后子增修邑志者,核其编年纪事之实耳。取云文乎哉。 
                      特简文林郎署廷平府永安县前署建宁莆田二县事丙辰科福建文武同考加一级
                  梅州吉(永安县志作古)植立夫氏拜题[微笑]

    ^104张水藩2023/9/8 21:38:42

    附6、包地族谱:《重建大湖祖祠序》清流知县刘振斯题

    附6、包地族谱:《重建大湖祖祠序》清流知县刘振斯题
    重建大湖祖祠序
    安溪湖山李氏系出天潢,乃   唐高祖第二十子,江王讳元祥公裔也。其间簪缨贵显科甲联翩,实为闽中望族。而   厚庵老先生辅相  圣祖仁皇帝,蒙   恩眷渥,  特赐谥文贞。为一代理学,名臣家声益振。余窃幸甲辰会试,与先生堂侄讳锺仪、嫡孙讳清植,二年兄同榜。因得悉其先世源流。盖李氏  之祖,曾家古尤溪,后分土设县,即今永安是也。其自古尤溪,散处于安、清、归、永各郡县。枝繁荣茂,人文尉起。安溪一派,其较著也。有  世祖四七大郎公卜居大无(加土字旁)建祠奉祀    江王公遗妈像。而大郎公夫妻俱葬在大坑大坪尾。两坟毗连,历来祭扫无缺。独  祖祠年久倾颓,遗像靡所凭依。曩者 太史酣堂先生告假归养。抵清流吾地,道经大无(加土字旁),登坟瞻相。佥议重建祠宇,未举,行随即还  朝。今奉 旨特简督学山左,勤劳王事,不遑治家。乃尤溪  广文、世均先生,为酣堂太史公堂侄,真诚念  祖体厥孝思。岁丙辰(公元1736年),亲自勤劳,族众协力,建祠旧迹,卜迁而又加扩。崇祀  江王公妈遗像,以  四七大郎公附焉。子姓会同经营,尽制其锡类,抑笃何哉!  太史鉴堂先生既自序周祥,游夏莫能赞矣。兹  广文、世均先生,以余忝年家世谊, 称悉家世。而清流一派,有前 朝广西梧州别驾淮王掌史,讳孟春公,浙江提督学使,讳于坚公,家弟子负李湘等。属余治教育有年,以故不惮跋涉求序于余。余观其诗章所写,祠宇形胜,可谓尽美(尽)善,乃知李氏之族日炽以昌。固由能尽人事,而未必非此山川问(灵)气所钟者也。今复宏大其基,鼎新其堂,以祀以飨。从此振振绳绳,长发其祥,正未艾矣。要非世均先生敦宗睦族,成厥盛事,胡克至是。木本水源,由此笃人心,风俗端,有赖焉。先生之孝思,不且与祠并垂不朽哉。因乐为之序。
    乾隆二年岁次丁已(公元1737年)六月林钟  谷旦
    赐进士第文林郎知清流县事加三级
    山左刘振斯题,字宜,号绍阳,山东济南府禹城县人甲辰科进士

    ^103张水藩2023/7/29 9:36:57

    包地和湖头李氏的关系

    包地和湖头李氏的关系
    至于湖头李氏和包地的关系,没有直接的材料,要从包地族谱的一些旁证材料中求出这些关系。包地廿三世裔孙李于坚在明宗祯五年(1632)所撰《附重修皇历祖祠引》可以看到泉州湖头:当时李光地都还没有出生,而李于坚是閩浙提学副使出身,根本用不着攀附湖头,但他文章已经点出泉州湖头了,估计湖头和他们已经有联系。
    还有从下面两件事,可以看出一些: 
    一、重建大湖祖祠
    元朝时,大湖的子孙倡议建江王(元祥公)祠,崇祀江王公妈遗像,四七大郎祔祀。乾隆二年重建江王祠,所以才有李光地侄儿李天宠,清流知县刘振斯,永安知县古植等几个人的文章。包地族谱就收载了李光地的侄儿,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武英殿供奉、壬子陕西乡试大总裁李天宠,在乾隆二年重建大湖祖祠时,以泉州安溪派世孙的身份作了一篇《吾祖之所自出自有唐》的记,在记里称:四七大郎公为“世祖”。 包地族谱还收载当时清流和永安知县所作的序,序里也都点明四七公和湖头李氏的关系。
    附5、包地族谱:《吾祖之所自出自有唐》泉州安溪派 世孙天宠谨识 
    吾祖之所自出自有唐
    江王,讳元祥,公开派天潢。传子武阳王,讳矫。公遭武氏之厄。武阳王子业公,以幼得全。从闽中,后仕贰南安令,而卒葬焉。人号其冢为:天孙墓。事具载于新唐书,于宗室世表中加详焉。白(自)兹数传而后日炽以昌,盖至于今。自闽之上游,下至泉漳诸郡县,凡陇西成纪之派未有不祖    江王者。然上下千有余年,世次无稽,传闻荒略。吾祖君达公,生元至正间,始开支安溪湖头。仍自古尤溪公派而来。而世代续综不能得其详,遍访近处著姓诸谱蝶,与吾  始祖相先后者有之。然有记栽至宋元间者已稀,况能上溯至于唐初乎。惟清、归、永安谱,则自江王于今,世次无一遗缺。其子孙之外出者,又详著某代某公之子分派某处。凡闽中李氏名家,过半是一祖之所自出。稽其源流远,有端绪,非欲自托闻望,如劝狄武襄附于梁公之说也。仰惟吾   祖之所贴厥,引伸勿替,写奕繁衍,久而弥光。如此,孙支岂可忘所自哉。岁丙辰,尤溪广文、世均长兄,亲至清、归、永本族聚居处,遍接子姓。获阅宗谱,携归以示族人。且又勤劳会众,建  江王祠。择大无(加土字旁)坑源亢爽形胜之基,因  祖世四七大郎公旧迹,上迁而又加扩焉。孙子云集响应,不日成之。水源木本之思,千载可接,可谓追远之孝也已。本深者末茂,源远者流长,振振绳绳将大兴者,吾不待于他日占之矣。今识得谱之始末,及谱中所称先世之大概,于此示后。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加二级  
    武英殿供奉 壬子陕西乡试大总裁 前翰林院庶吉士 
    泉州安溪派 世孙天宠谨识 (李天宠即李光地侄儿)

    ^102张水藩2023/7/8 12:04:06

    包地和李孟的关系

     包地和李孟的关系
    李氏七十四世孟公和包地还是有一点关系的,这不只是《李氏源流》族谱里说的,而且是元朝一口大钟的铸文里说的。包地还保存着一个清流最古老的元朝大钟,是标准的明朝以前的那种瘦长样式。这个钟是我在2004年重返包地探访时,在李升福家发现。当时他用这个钟拴牛,我看它陈旧,就认真察看了一下,发现是元朝的大钟。于是交代李升福收藏起来。
    这个大钟除了历史悠久之外,还和李火德公的祖父李孟扯上关系。在钟的外壁上一片阳铭文为:“亡考君李孟 四郎二位早生(升)天界乞保各人清吉(洁)者 至正元(公元1341)年  月  日”。另一片铭文为:“己卯日包地上坑信女阿六娘信士李文福犒捐资财铸一口□□□□□(五个字辨认不清)文稿(福)上泗洲菩萨御前供养求荐亡夫李定二郎”。看来这个钟,是包地上坑(包地的一个小地名)信女阿六娘、信士李文福捐资铸造的,还是为祈求李氏七十四世祖李孟“早生天界”而铸的。由此看来李孟应该也是包地人,或者在包地待过,至少是和包地有关系的。铁钟在那清楚写着,这也是“铁”打的事实。
    附4:包地大钟

    ^101张水藩2023/6/17 6:53:45

    包地庵

      包地庵
    和龙吟静室有联系的是包地庵,包地庵虽然叫庵,实际上是包地李氏建于宋朝的祖祠。祖祠原址有上千平方米,因为来祭祖的子孙很多是骑马来的达官贵人,所以祖祠的右侧面专建了一排马厩,现在还可以看到基础。这个祖祠因为离包地有几里路,平时没有人看守,包地李氏就请僧侣道士来常住。第一批来的是尼姑,所以也就叫庵了。
    明末清初,和龙峰寺那些四面八方来是岸们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包地庵来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现在已经没有人说得出他的名字,但有些怪。包地人也没有把他当回事,但梧地人李其羡却很崇拜他。梧地人有些田在包地庵的对面,所以经常要带饭到包地耕种,李其羡就是其中一个。中午吃饭的时候,李其羡经常会到包地庵,要点热开水调饭吃。老和尚都会热情给予,有时还会帮忙热一下饭,或者给点热菜。交往中李其羡觉得老和尚很有水平,于是就拜和尚为师,做了和尚的俗家弟子。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老和尚在他众多的弟子中选定李其羡作为他托付临终大事的人。随着岁月流逝,和尚慢慢老了。他知道时日不多,于是就把徒弟李其羡叫来交代后事。和尚把李其羡带到房子后面,指着一个土包告诉李其羡说:这里挖下去有十八担银元,做两个大水缸装着。我圆寂后,你就用这些银元给我做个塔,把我的骨灰放在塔里,让我有个归宿,也不枉我们师徒一场。和尚看着李其羡惊讶的样子,就说这些银元,是他刚来这边不久时,土匪留下的。他解释说:“那天晚上,一帮人挑着十八担银元在这庵前歇脚,后来怎么一言不合,就打起来了。等到没有动静了,师父出来一看,人都走,十八担银元就丢在门口,这就是这些银元的来历。”
    这是流传在包地的传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和尚是在瞎编糊弄人的。包地是一个很偏远的小地方,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土匪;再一个这些土匪倒像专门来给和尚送银元的。所以能解释得通的是包地庵和尚的这些银元,和东坑龙吟静室是岸的"显者仆赉千金"一样,都是他们反清复明东山再起的活动经费。只不过他们都不能明说而已,只能编个故事蒙混过去。
    不过李其羡还是尽了一个弟子的职责,在他师父归天以后,他把银元取出,在梧地的水口做了一座木塔。后来李其羡儿子,又把木塔改为石塔,因石匠的缘故,顶层改用砖头完成。这个塔命名为海会塔,是现在清流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塔。

    ^100张水藩2023/5/27 8:07:28

    包地奇怪的现象和传奇的故事

    包地奇怪的现象和传奇的故事

         公元1969年的清明前后,在福建省三明地区清流县温蛟公社包地生产队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包地人一般是在清明的前三天到后四天里种芋子,那天生产队放假,包地几十个男男女女的社员都在自己的自留地里挖地种芋子。下午3、4点钟,大家在干活时突然听到阵阵吹拉弹奏的乐声。人们仔细辨认后,发现乐声是从2、3里外,敬寿(李纲的祖父李氏71代祖李敬寿,见台湾世界李氏宗亲会所编的《李氏源流》,也是包地人的祖宗)公墓地右侧边的小山坑里传来的。因为那里有一条小路通到外面开公路的工程队,所以大家都以为是那边燕江工程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村里演出,不太当回事。但老半天还不见人过来,好奇的年轻人赶过去想看个究竟。赶到山坑里乐声照传,却不见人的踪影,循声找去,乐声在另外一个角落传来,这样持续个把小时。据村里老人说这样的现象历史上也发生过,但已久远,已不知道是什么时代开始的。

         包地的老百姓把这一现象和历史上的一个木偶戏传说故事联系起来。

    古代人们认为木偶戏能遣神驱鬼,所以他们在演出时就有一套特别的习惯作法。木偶戏的演出经常设在庙宇大院内,并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操作。演正剧前、后要演“请神”、“谢神”或“回神”戏。这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既是在遣神驱鬼特殊活动的氛围下人们普遍的心理要求,也是木偶戏班主和活动的主人的共同需要。经过虔诚的祭拜,木偶戏“序幕”开演,天官在童子的陪伴下登场亮像,通过唱白表明演出活动的祈愿。戏台下鸣放鞭炮借以驱邪娱神,并进入正剧。第一场戏也是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演平顺吉祥的戏。整个演出结束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景“谢幕”,或叫 “谢神”、“送神”,也叫“回神”,场面同样庄严肃穆。天官再次登场,随即唱白,一是谢神,二是代表神作些美好许若。如果遇到意外情况,那就要另作处理。

          据说以前包地发生过一次请神后,木偶却吊不动的事。木偶戏班主即按规矩严肃地为木偶举行了一个葬礼。木偶就埋葬在包地松林山李纲的祖父李氏71代祖李敬寿坟墓右手边的小山坑里。也就是包地老百姓听到乐声传出的地方。  

          在这个现象发生后不久,我插队落户到包地生产队,许多社员津津乐道,给我作详细描述,所以我的印象也特深。我到现场一看,是个非常普通的小山坑,并没有可能产生共振的石头,还长满了各种阔叶树林。到现在还是没有办法对这一现象做出科学解释。

    ^99张水藩2023/5/13 0:34:49

    包地和李纲的关系

    包地和李纲的关系

    台湾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在1991年出版,由李鼎元主编的《李氏源流》一书是这样介绍李纲和清流包地的关系的:

         “七十世四七(大郎)公:三六公之子,生于唐昭宗天佑二(公元905)年八月十三日,晋高祖天福二(公元937)年到包地十三郎家三十三贅伊寡媳陳氏轉娘,卒于宋太祖乾德元(公元963)年五月廿四日,葬大撫大坪尾蟠龍形,生子曰敬榮、敬壽、敬德。

    七十一世敬榮公:天福三年生,葬本鄉鲮鲤吐舌形,生子吴一郎。

        七十一世敬壽公:四七公之次子,住坑源包地、明溪蝦尾,生于天福五年,葬包塚,生子阿孝、阿章。

    七十一世敬德公:四七公之三子,贅古沙縣岭後洞張五九郎家,生四子,奉侍五九郎夫妻香火,妻張氏四娘,葬箭竹窠。

    七十二廿一阿章(夔)公:阿章字師和,經書一覽成誦,文不停缀,與楊時友善,登元豐進士,嘗為華亭縣尉,有政聲累官右文殿修撰,終龍圖閣待制,以子綱貴贈太師魏國公。    

    七十三世綱公:宋邵武人,字伯紀,政和進士,靖嚴初為兵部侍郎,金人來侵,力主迎戰被謫,高宗即位,首召為相,修內治,整邊防,講軍政,力圖恢復,黃潛善等阻之,七十餘日而罷,卒諡忠定,綱負天下重望,以一身用舍為社稷人民安危。每宋使至燕山,必問李綱,趙鼎安否,其為遠人畏服如此,詩文雄深雅健,以喜談佛理為南宋諸儒所不道,有易傳內外篇,論論詳說,梁溪集。

    七十四世孟公:封臨淮王,居江南徐州,生子珠。

    七十五世珠公:際宋元兵亂,自隴西來汀州,娶吳氏,生五子:曰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

    ----摘自《李氏源流》第54-55页(参见附一、附二)

      我们来看看包地的族谱资料,是怎么介绍这位李氏七十世四七(大郎)公和他的后人的。

    在包地村李氏族谱的资料中,四七(大郎)公是清流县包地村李氏的开山祖。四七大郎生于唐昭宗天佑二(公元905乙丑)年八月十三日,在年轻的时候和父亲三六公到大湖。在“辛卯(公元934)年,走移于汀州府清流陈村(在清流包地附近,民国清流县志地图标位于梧地、包地之间,实际准确位于梧地、包地、太山之间,现叫上水,已废村,原梧地大队长陈道寿的祖居地,旧址尚有屋基础石)教书”。晋高祖天福二(公元937)年甲午,已经三十三岁的四七大郎,到包地永福桥吴十二郎(《李氏源流》作十三郎)家,入赘他家守寡的媳妇陈氏转娘(陈氏转娘癸酉(公元913)年十一月初十日巳时生)。一段时间后,回大湖买了一片山,并把他的父亲接到包地,一起居住。期间四七郎的族叔李宝珠,与当地余姓发生纠纷,于后汉年间(公元948年)携六个儿子到清流包地来找四七郎避难。

    四七郎和陈氏转娘共生三子,分别叫敬荣、敬寿、敬德。陈氏转娘享年四十九,辛酉(公元961)年四月初八日身故,葬大湖大坪头,酉山卯向。四七大郎寿年七十七(?公元982年),于宋太祖乾德元年(癸亥963年)五月廿一日(《李氏源流》作廿四)在包地去世,先葬包地,后来迁葬大湖。

    七十一世四七大郎的大儿子李敬荣,生于天福三(公元938)年。到梧地去发展,生了个儿子叫吴一郎。后来李敬荣又到清流李家繁衍,至今已成大族。(去世后,有两个坟墓,在李家和梧地,梧地是衣冠冢)。

    七十一世敬寿公,四七公之次子,生于天福五(公元940)年。有两个儿子,分别叫阿孝、阿辛(《李氏源流》作阿章)。敬寿公经常来往于清流包地和明溪虾尾两个儿子之间。去世后葬包地松林山(《李氏源流》写为墙林山,为包地方音)包冢虎形地,坟墓已被列为涉台文物,受到很好保护。

    四七大郎的三儿子敬德公,入赘古沙县岭后洞(现在属永安市)张五九郎家,生四子。实际上敬德的后裔很多回归李氏,并且离开岭后洞四出发展,在争大湖四七郎公坟墓的官司中,湖头李氏自认敬德公后裔,参与打官司。

    对李氏七十一世以前的记载,《李氏源流》和包地的族谱都一致。七十二世以后,就各有侧重。《李氏源流》主要记载了阿章(夔)公这一派系;而包地族谱则记载阿孝的后裔。同时在包地的族谱里阿章是写做“阿辛”,漏掉了一个日字,这不知道是不是以前族谱被虫蛀掉导致的,还是怎么的。《李氏源流》里七十二世阿章什么时候搬到邵武的,因为包地族谱没有具体记载,所以也无法考证。但包地离邵武不太远,小路也就一两百里,历史上清流就曾经是邵武的辖地。

    在包地流传着一个尽人皆知的古老传说:在包地有个小地名叫曾坑的小山坑,曾经有一家人,一位老人有九子十八孙。一天这个老人去水碓坊舂米,不小心被水碓撞死。这个老人是谁,这个家族以后怎么样了,却像个迷一样没有人知道,曾坑现在还可以找到非常残旧的屋基。这些不知道和阿章有关系吗。

     总之,敬寿和阿章(辛)都是包地人,这是有确切记载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认可的事实,应该没有什么争议。

    ^98张水藩2023/4/11 21:56:45

    所不知道的包地

                        张水藩

    包地是清流县温蛟乡的一个自然村,距离清流县城120多华里,是清流边远的一个小村庄。据说包地人口最多时有300多户一千多人,当时见水就有田,现在人口也就200左右。

    现在居民基本姓李,他们是永安李四七大郎在晋高祖天福二年甲午(937年)到包地永福桥吴十二郎家,入赘他家守寡媳妇陈氏转娘后,繁衍下来的后裔。然而这里却是几个进士,包括宋朝抗金名将李纲和清朝名相李光地等中国著名历史人物的祖居地;和李火德的祖父李氏七十四世祖李孟也有很“铁”的关系。


    ^97张水藩2023/3/7 9:12:20

    赖绂后裔人物简介


    赖绂、赖简在清流城关定居后,后裔出了不少人物。据清流城关《赖氏家族史谱》记载:四~七世已无可考。


    八世祖:赖添贵公,明举人,曾任郑府长史等官。以举人任仁和教谕。有诸生逋官租及守粮者,不能偿,欲自缢。添贵出俸余,贷之。寻升郑府长史。穴土得金,言于官,一无所取。见《嘉靖清流志》


    九世祖:赖世隆,明进士、翰林院编修,有才略。正统间,邓茂七作乱。疏请择智勇大臣征讨,陈山川险易,进兵方略,切中机宜。上嘉纳,命宁阳侯陈懋统帅征之。因命世隆为导,同军招抚延建。世隆先领千人,回汀擒贼首陈美如、蔡田等解赴军门。招集延、汀散亡十余万。后以事忤权家,前功竟掩,时论惜之。长于诗文著有《玉堂遗稿》,传于世。墓在城关坪背(见清流县志)。


    九世祖:赖世传,明进士行人,八岁失怙,事母孝。英敏绝伦,才气如长虹,惜其夭卒。文章功业未底于成焉。墓在横口。


    十世祖:赖希凯,字舜卿(世传子),以举人任瑞州府通判,墓在坊郭里下戈。吏部侍郎林文俊撰墓志铭。


    从赖绂发展到现在已经廿十六世,因为居住在城关历经战乱,人口只有两百多人。



    本文写作中得到明溪文史委主任廖康标,以及清流赖绂后裔赖敬规、赖敬瑜的支持,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作者张水藩


    ^96张水藩2023/2/2 6:44:06

    关于赖简一些问题的思考​

    关于赖简一些问题的思考

    墓志铭里说赖绂生了五个男孩,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养子。可是在这些名单里,却找不到《临汀志》里说的赖简。墓志铭从生写到死,赖绂的子女就这几个,不可能还有其他人。至于为什么没有赖简的名字?我看是古人比较相信名字对人生运程的影响,当一个人事业不顺时,往往会通过改名,来求得运势通顺。像明朝清流知县蒋育馨原来榜名茂才,号连城,年仅18(虚)岁就中举。但十上京城考进士均未中,后改名育馨,才考中进士并选为清流县知县。赖简是在赖绂过世52年(1208年)后才考中进士,父子中进士相隔73年,赖绂41岁中进士,可见赖简是在很大年纪才中进士的,因此改名很可能在累试不第的情况下改的。因为改名是在写墓志铭之后,所以在墓志铭的子女名单里就找不到赖简。

    可《临汀志·进士题名》里却是这样记载:“嘉定元年戊辰郑自诚榜赖简字仲敬,长汀县人,绂之子。调赣州宁都县尉。”清流赖绂的儿子赖简却成了长汀人,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从赖简来看。赖简能考上举人、进士,可见是个尖子生,因此被县儒学推荐上汀州府儒学的概率很高,也就是说赖简可能有在长汀读书的经历。在《临汀志·寺观》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护国塔院 在州东。建隆间创木塔三级,建炎间烬于火。绍兴居士赖汝霖偕男尚志同募创砖塔,方一丈,四级。郡守张公昌到任,助俸一十万增成七级。”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赖绂的第五子赖汝霖有在长汀出现,时间在“绍兴17年”前,因为《临汀志·郡守题名》记载:“张昌绍兴十七年十月二日,以右朝奉大夫知,十九年十月十日满替。”郡守张昌是在这年十月二日到任的,到任之后才能帮助赖汝霖,把塔从四层加到七层。同时也可以知道当时赖简还是叫赖汝霖,还没有改名。赖汝霖的年龄大概20岁左右,这是因为他已经有儿子了;也不会太大,因为这个时候20岁,到1208年中进士,也就81岁了。以此可见赖简不仅在长汀读书,而且在长汀还比较活耀,有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另一方面与清流县的设置与撤销有关:清流在宋元符元年(1098年)设县,绍定元年(1228年),撤销县建置,到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才恢复设置清流县。《临汀志》于开庆元年(1259年)编撰出书,这期间清流县处于空档期,就是说当时汀州府没有清流县的存在。赖简也肯定不在人世了,由于赖简有在长汀读书活动的经历,因此有些人就把他记为长汀人了。这些应该是《临汀志·进士题名》里,把赖简误记成“长汀县人”的原因。

    赖简有可能在长汀定居吗?不可能。他虽然中了进士,但官不大,一个县尉大概也就八品,在府城是排不上号的。而在本籍的县城清流,上街一般人都要给他让路的。古人有“宁为鸡头,不为牛尾”的观念,所以赖简不会在长汀定居。事实上赖简的后人也基本上都在清流。

    ^95张水藩2022/12/1 19:41:45

    赖绂是哪里人

     

    王垂对赖绂事迹做了具体叙述,还对他的家世做了详细介绍,不再赘述。王垂对赖绂是哪里人的问题,很明确地说:“清流人。”《明溪民国志》说:“赖绂 字冕仲。邑归仁里东五里东坑人。”这个说法也得到清流赖绂后裔赖鸿基和他弟弟赖隆基遗稿《赖氏家族史谱》的认可:赖绂“原居福建清流明溪。”也和赖绂说服明溪人俞某事迹吻合,跟王垂的说法也不矛盾,因为当时明溪就清流乡下一个驿站。据《客家赖氏源流序》一文说“得公三子枢公,徙居福建汀州府清流县黄家地开基。”“清流县黄家地”现在是明溪临近将乐的一个小地方,赖绂是否是从这里发展而来,还待考查。

    赖绂宋绍兴丙子年(1156)病逝,享年62岁,于此可推知赖绂生于公元1094年。公元1098年清流设县,赖绂考中秀才后,便要进城到清流县城关儒学就读。到绍兴五年,41岁的赖绂中进士,外出当官。古代考上秀才的平均年龄,一般是廿四岁。赖绂考上秀才时年龄已经不小,肯定要拖家带口住到清流城关继续读书;他的孩子们都“业儒”,也要在城关读书。考中举人、进士了更要在县城里建府邸,荣宗耀祖一番,清流第一个进士啊!赖绂是以清流籍的秀才参考,他中举人、进士,也是清流的荣耀,清流城关人也会欢迎赖绂的加入。因此赖绂原来是清流乡下归仁里东坑人,功成名就后就要到清流住了。至于赖绂那么多孩子有哪些跟在他身边,有哪些回明溪乡下谋生的,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94张水藩2022/10/19 21:42:06

    二、赖绂墓志铭读白

    赖绂墓志铭读白

    这么重要的资料,实在有必要用白话来读读:赖绂墓志铭说:“赖公名叫绂,字冕仲,姓赖,清流人。登汪应辰榜进士。起初调任梅州程乡县尉。当时程乡地方上处于多事之秋,盗贼像蜂群一样发起,赖绂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招安抚平,县境内全部都归于平静。任期满了以后,赖绂因为功劳和资历升为镇南军节度使掌书记、推勾狱讼之事的推官。户部侍郎李公适,督率军旅来到江西,他治理崇尚清廉严正,非常喜爱和看重赖绂,率领同僚一起推荐他。赖绂因此改任京官,到南剑州沙县当知县。到了沙县赖绂节省开支爱护百姓,暂缓不是急需的征调,以缓解百姓劳力的负担。漕运司准备增加老百姓食盐配额,赖绂怕他们强行摊派,坚决不执行他们的公文。部里的使者大发其火,然而终究不能拿他的正直办罪。赖绂因为任职的年数和劳绩转任左议郎,签书清远军节度判官。过了半年时间,碰上一场疾病,在任上逝世。时间在绍兴丙子年(1157年)七月十日,享年六十有二岁。几个孤儿戴丧回归故里,守孝三年在已卯年正月甲申日,葬赖公于清流明溪的贵溪(在今明溪城关东南十五里的大焦村三龙观后)。

    赖绂天性淳朴老实,文学议论都公平正直,士大夫对他的品行评价很高,民间乡里特别钦佩敬重他。从程乡回来的时候,听到明溪人俞某和一些人互相招呼着聚集在一起当亡命之徒。赖绂亲自去以祸福开导他们,全都感动得哭泣散去。早年赖绂在家乡闲居时,大盗赖亚夫仇恨赖绂的叔父,亲手杀了他叔叔。又想要伤害他叔叔的孙子,赖绂冒着刀枪进入盗贼大营,以死相请。盗贼受感动于他的大义而释放了他的侄儿,让赖绂和他侄儿一起回家。赖绂又将侄儿抚养、教诲,使他长大成人。赖绂所作所为大概像这样。

    赖绂曾祖父叫初,祖父叫玩,隐居不出来做官。父亲叫靖,追赠左通政郎。赖绂总共娶了两次,分别是连氏、吴氏。儿子有五个:长子叫国器,早年过世;次子叫汝翼;三子叫汝砺;四子叫汝楫;五子叫汝霖。都是从事儒学。一个女儿,嫁本乡人连师孔。开始的时候,吴氏夫人携带她的孤儿嫁给赖公,赖绂对待吴氏的儿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赖绂去世后,他的养子夔穿丧服行父丧礼节,以报答赖绂抚养的恩德。后来经纪照料赖家的,也都是夔。我王垂来汀州府做司户的时候,还来得及登赖绂公的家门,而且喜欢赖绂养子夔的贤明而又有文才。对于他想要的铭文,铭文这样写的:化行于乡,又推于官,君子之为。诚积乎内,斯感乎外,亦理之宜。德也贵也,寿止于斯。惟识公故,我志其墓,并以铭之。”

    ^93liuqy2022/8/3 19:44:55

     [强] 

    ^92张水藩2022/7/17 16:45:28

    清流第一个进士赖绂及其后人


    赖绂的墓志铭


    赖绂生于北宋元祐九年(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甲戌),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乙卯),41岁考中进士,逝世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丙子),享年六十二岁。赖绂实际是清流的第一个进士,清流县志上在他之前虽有记载伍正己、伍祐、伍泽之三个进士,但据《临汀志》记载,他们三个是住在宁化城关的人。只是他们的后人中有部分人移居清流,然后把祖宗也引进清流而已。实际上他们在世时并没有在清流生活过,所以严格来说他们并不能算是清流人,只是部分清流人的祖先。


    《明溪民国志》在记载赖绂墓地时,附录了宋左从事郎司户参军,旰江人王垂所撰墓志铭。铭云:“公讳绂,字冕仲,姓赖氏,清流人。登汪应辰榜进士。初调梅州程乡尉。时地方多故,盗贼蜂起,公随宜招抚,境内悉平。秩满,以功循资为镇南军节度推官。户部侍郎李公视师江西,治尚清严,雅爱重公。率同列荐之,由是改京秩,知南剑州沙县。至则节用爱民,罢不急之征,以纾其力。漕司拟增民盐,公患其抑配,固不奉檄。部使者大怒,然卒不能罪其正直。因年劳转左议郎,签书清远军节度判官。阅半载,会疾,卒于官。在绍兴丙子年七月十日,享年六十有二。诸孤奉丧归,后三年已卯正月甲申,葬公于清流明溪之贵溪。公天资浑厚,文学议论皆平正,士大夫高其行,乡闾尤钦重之。归自程乡,闻明溪人俞某啸聚亡命,公亲至谕以祸福,皆感泣罢去。始公之居乡也,巨盗赖亚夫仇公之季父,手刃之。又欲贼其孙,公冒刃入贼营,以死请。贼义而释之,与之俱归。又为之抚养教诲,使之成人。公所为大率类此。曾大父初,大父玩,(改断句)隐弗仕。父靖,赠左通政郎。公凡再娶连氏、吴氏,子五人:长曰国器,早卒;次曰汝翼;三曰汝砺;四曰汝楫;五曰汝霖。皆业儒。一女,嫁里人连师孔。始吴氏夫人携其孤子女归公,公待之如己子。公死,其子夔服父丧以报德。后经纪其家者,皆夔也。垂来椽临汀,犹及登公门,且喜夔之贤而有文。于其问铭,铭曰:化行于乡,又推于官,君子之为。诚积乎内,斯感乎外,亦理之宜。德也贵也,寿止于斯。惟识公故,我志其墓,并以铭之。”


    这个墓志铭是我所看到关于赖绂最具体、最详尽的记载,《临汀志》、以及几本《清流县志》的《赖绂传》都是这个墓志铭的简述本。赖绂墓志铭是宋朝王安石江西抚州老乡王垂所撰写。宋朝胡太初修,赵与沐纂的《临汀志·司户题名》里记载:“王垂绍兴二十五年到任,二十八年满替。”王垂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到汀州府任司户,绍兴二十八年任满离去。这一段时间赖绂从沙县知县到签书清远军节度判官,生病去世,以及他子女扶柩归乡,甚至包括赖绂的安葬,这些王垂都是见证者。王垂到过赖绂的家,自称“犹及登公门”,和赖绂有交集“惟识公故,我志其墓,并以铭之。”对赖绂的养子夔很有好感,“喜夔之贤而有文。”不管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王垂都能得到赖绂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这些记述是可靠的。


    ^91张水藩2021/10/18 20:28:10

    快被淹没了,把它顶起来

    快被淹没了,把它顶起来 [拳头] 

    ^90张水藩2021/4/10 18:56:16

    28万次了

    28万次了,把它顶起来

    ^89张水藩2020/12/21 19:22:18

    永安人还是喜欢读书的

    点击数已经快破二十三万了。

    ^88张水藩2020/10/30 12:21:54

    读永安万历县志(卷九艺文志苏近斋先生去思碑)

    这是漏发的一篇文章,现在给于补上。粗心了,对不起!

    原文:         苏近斋先生去思碑

    御史(邑人) 林腾蛟撰

    番禺先生既即师席,鸣鼓进诸生。诸生鹄立鹜趋,肃雍屏息,以听先生。乃先生揖其寮胥,命曰:“吾侪所为来者,所以为诸生则耶!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言具在我也。夫窳范无良器,树袤表者寡直影。继今若其左右予,无宁使予废则于诸生也夫!”其寮应之曰:“诺。”又曰:“吾与若,弟兄也;诸生,吾子弟也。”日阋于墙,而率子弟以孝悌,是以枭巢畜凰也,庸可几耶?继今其监于前车,蠲忿饰下,明义远利而和衷是务,图以及于诸生,岂不可耶?”其寮又应之曰:“诺。”于是诸生跽而前曰:“先生何以教予二三子也?”先生愀然,正襟起而曰:“吾何以教二三子也!自讼之匪遑,其敢以颊舌先二三子?吾抗颜是席,方日兢兢焉。而使二三子谓予疑也哉?”诸生曰:“不敢,愿先生有以诏之。”先生曰:“居,吾语汝:金之冶也,化则器,否则顽;驹之伏辕也,驯则骕,否则驽;矿之就熯也,融则金,否则砾;敌之对垒也,克则王,否则虏。二三子之志愿何如耶?其将而器、而骕、而金、而王乎?抑其顽、其驽、其砾、其虏也?”于是诸生悚然汗洽,頳然色变,复跽而前曰:“二三子虽不敏,安能顽、驽之甘,而砾、虏之屑也!惟先生悯之,而有大造于二三子也。”先生曰:“生之至愿诚审乎,则为之而已矣。夫质贵化,气贵驯,习贵融,己贵克。故君子砭矜、箴暴、销鄙、祛吝,旦夕凛凛若大敌之我乘也,惟惧其弗克。故身外之治忽,弗聪涉焉;户外之臧否,弗齿涉焉;狱颂(附注:狱颂疑为狱讼)之庭,弗武涉焉。何则?利刃必衣甲以蓄锐也,淑媛不窥户以全美也。谷也而水走之,霤也而光入之,以受益也。二三子毋亦是务乎?”诸生曰:“唯唯。先生幸惠教予诸生,诸生不敏,敢不夙夜如教!”

    然先生益务检饬蹈迪,严取予,时时遇诸生,辄以此推言之甚。具居一年,寮寀式和,习士烝烝改观矣。无何,以艰归番禺,乃诸生思之不置。又一年,相与伐石为碑,树之学宫。摭其行实,请予书之。先生名黎庶,别号近斋。

    柱史氏曰:“永有学殆百年,而师何其寥寥也!”乃近斋先生藉藉颂慕,则临海萧先生松及。先生云,萧先生善《三礼》、《家言》,尝上书阙下,请《三礼》并置博士,不报。为教龂龂焉,激昂流俗,皭然不滓。是时,学生无学戴氏礼者,有之,自萧先生始。乃先生则弘奖兼容,然咸得士心。语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岂不信哉!

    (附注:1、狱颂之庭,狱颂疑为狱讼。2、则临海萧先生松及。先生云,改断句标点为:则临海萧先生松及先生云。)

    张水藩读文:                苏近斋先生去思碑

             御史(邑人) 林腾蛟撰

    番禺先生已经就位师席,鸣鼓催进诸儒生。诸儒生像天鹅一样站立像鸭子一样赶着去,庄严雍容注意力集中,以听先生讲课。于是先生向他的助手们作个揖,就命令道:“我们所来为的是用来为诸多儒学生做榜样的呢!《诗经》说:‘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说的都是在我们。粗劣模子是铸不出好的器材,长的树梢少有直影。今后如果让他们左右我,不如让我在诸多儒学生前废了这榜样!”他的寮属回答他说:“好。”又说:“我和你们,是弟兄;而诸儒生,是我的子弟。兄弟天天在家里争吵,而要率子弟以行孝悌,这不是用枭鸟的巢来畜养凤凰,平庸低俗不就差不多了吗?从今以后监于前车之鉴,消除忿怒专心培育在下的子弟,明确义之所在远离金钱之利,而和睦同心作为最重要任务,谋求怎么对诸儒生有利,难道不好吗?”他的寮属又回答说:“好。”

    于是诸儒生跽着向前说:“先生有什么要教导我们这些学生的呢?”先生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整理好衣服站起来说:“我用什么教你们这些学生啊!我自责都来不及了,那还敢以口舌言语走在你们前面?我面对这个席位,天天正在惶恐不安。而让你们这些学生认为我可疑的吗?”诸儒生说:“不敢有这想法,希望先生有东西以开导我们。”先生说:“坐,我说给你们听:金属的冶炼,熔化了就能铸成器材,否则就是顽铁一块;马驹去拉车,训练过就成为良马,否则就是劣马;矿石放到炉里烘烤,熔化就是金,否则就是砾石;和敌人的对垒,战胜他你就是王,否则就成俘虏。你们这些学生的志愿是要怎么样呢?其结果将是成器材、成骕马、成金、成王呢?还是成为那些顽铁、那些驽马、那些砾石、那些俘虏呢?”于是诸儒生吓得背上出汗,羞愧到脸都变红了,再跪下而向前说:“我们这些学生虽然不灵活,怎么能甘心成顽铁、驽马,而认为值得做砾石、俘虏呢!惟有请先生可怜我们一下,而施大恩德于我们这些学生了。”先生说:“儒生们的最大的愿望确实仔细考虑过了吗?如果是就这样做就是了。生理贵在起变化,心理贵在训练,习惯贵在和谐,自己贵在能克制。所以君子规劝自尊自大、劝诫暴躁脾气、去掉见识浅薄,行为低下、去除过分小气,日夜恐惧就像大敌随时趁机向我进攻一样,只怕自己不能战胜。所以身外的治理与忽怠,不聪明去涉及;户外的是非褒贬,不要谈论涉及;争罪争财(附注:颂疑为讼)的庭院,半步也不要去涉及。为什么呢?锋利的刀必定要用衣甲加以保护它的锋锐,闲雅贞静的女子不去看门外以保全她的完美。是山谷水就会在那流动,是屋宇光线就会射入里面,因为能受益啊。你们诸生不也是要这样做吗?”诸儒生们说:“是,是。先生有幸赐教我们诸儒生,我们诸生虽不聪明,怎么敢不像先生所教的那样日夜去做呢!”

    然而先生更加追求自我约束和实践,严格收受和给予,时时遇到诸儒生,总是以此推断论说之甚。一起居住一年,官舍气氛和好,学士面貌呈现兴盛改观。没有多久,先生因为父母过世回番禺了,于是诸儒生思念先生的情绪没有地方安置。又过了一年,诸儒生一起采石为碑,把它树立在学校。到扩展其实际行动时,请我写一些。先生名叫黎庶,别号近斋。

    柱下史氏说:“永安有学校几乎百年了,而好的老师怎么那样寥寥无几!”于是近斋先生显着盛大备受称颂仰慕,那么只有临海萧先生松和近斋先生了。萧先生擅长《三礼》、《家言》,曾经上书朝廷,请求实行《三礼》并设置博士,得不到答复。他教书和悦而能尽言,振奋流俗,洁净纯白没有被污染。当时,学生还没有学习戴氏礼节,是从萧先生开始学习的。这个先生就是大力劝勉兼容并蓄,然而却赢得全部士子的人心。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怎么不是确实是这样呢!

    (附注:1、狱颂之庭,狱颂疑为狱讼。2、则临海萧先生松及。先生云,改断句标点为:则临海萧先生松及先生云。)

    读后:读永安万历县志(卷九艺文志  苏近斋先生去思碑)

    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庞尚鹏,在嘉靖三十六出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和在永安当教谕的与苏近斋叙旧,并作《与苏近斋年兄对榻话旧》二首

    一、澹澹秋光似宦情,浊醪深酌道平生。归来梦断长安路,犹记当年听鹿鸣。

    二、月上东亭水接天,春风吹送钓鱼船。长公曾是西湖主,愿借苏堤柳下眠。

    眉山寺眉山寺位于广东番禺市桥镇黄编村,又称“眉山圣地”。始建于明代的正德元年(1506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大文豪苏东坡后裔、福建永安教谕苏近斋所建。苏近斋为纪念先祖,便用苏东坡的籍贯“眉山”作为寺名,命名“眉山寺”

    2024 福建·永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