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市
  • 永远的长征

    安安  2022-7-14/2025-9-15  480443点  743帖

    ^主安安2022/7/14 13:26:53

    永远的长征

    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石峰村一带与红九军团集结并以沿途散发传单的形式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石峰村因此成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 从永安集结地和宣言发布地出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揭开了长征的序幕。

    ^742安安2025/9/15 19:21:17

            1934年7月31日,毛泽东就目前时局和红军抗日先遣队问题发表同《红色中华》记者的谈话时指出:“苏维埃中央政府与革命军事委员会,派遣了一个抗日先遣队,即将经东部各省北上抗日,目的在使全国民众明白红军是全中国内真正抗日的军队。”
    “中国工农红军的抗日先遣队已经出动了!我们英勇工农红军已经以实际的行动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救中国于危亡。同时苏维埃政府与革命军事委员会已下令全国红军准备随时随着先遣队出发。”(摘自:1934年8月1日《红色中华》第二二一期,刊载了毛泽东同志在《目前时局与红军抗日先遣队》(1934年7月31日)。

    ^741安安2025/9/15 19:20:26

            1934年7月31日,毛泽东就目前时局和红军抗日先遣队问题发表同《红色中华》记者的谈话时指出:“苏维埃中央政府与革命军事委员会,派遣了一个抗日先遣队,即将经东部各省北上抗日,目的在使全国民众明白红军是全中国内真正抗日的军队。”
    “中国工农红军的抗日先遣队已经出动了!我们英勇工农红军已经以实际的行动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救中国于危亡。同时苏维埃政府与革命军事委员会已下令全国红军准备随时随着先遣队出发。”


    ^740安安2025/9/13 19:21:41

            关于《永安畲族:民族革命的先行者与统一战线的奠基者——从炉坵实践看中共民族战略的早期突破》的评论
     
            该文章以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畲族群体的革命实践为核心,深耕中共早期民族战略与统一战线研究的冷门领域,选题兼具历史发掘价值与学术创新意义,整体呈现出鲜明的优势特色,同时结合“议题长期未被重视”的背景,其部分表述设计亦有合理考量,具体评价如下:
     
             一、核心优势:史料、逻辑与价值的三重突破
     
           1、史料运用:锚定关键文献,填补研究空白

           文章以1934年中共中央《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及长期被忽视的《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广大的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为核心史料,将文献记载与红九军团在炉坵村的民族政策实践深度结合,精准论证了炉坵畲族“全国首入民族革命战争的少数民族群体”这一核心定位。这种对“被遗忘文献”的重新激活与实证运用,有效填补了中共早期民族革命实践研究中“细节支撑不足”的空白,史料扎实度与创新性兼具。

            2、论证逻辑:分层递进,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贯通

            全文围绕“炉坵经验”构建了清晰的论证体系:从“历史首创性”确立炉坵实践的时间与身份独特性,到“政策试验田”阐释其对中共民族政策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转型的推动,再到“统一战线基石”“战略基因塑造”升华其对全民族革命格局的深远影响,最后以“文件定盘星”夯实理论依据。整个论证层层递进,既立足炉坵村的微观实践,又始终紧扣中共革命战略演进的宏观视角,逻辑闭环完整,视角极具突破性。

             3、价值传递:连接历史与现实,凸显“以史鉴今”意义

            文章未止步于历史梳理,而是从炉坵实践中提炼出“尊重民族特性、建立革命信任、吸纳民族力量”的核心方法,明确其对后续党团结55个少数民族、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战略延续性”,并指出该经验对当下巩固民族团结、发展广泛统一战线的启示。这种对历史价值的现实转化,让研究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探讨,凸显了“以史为鉴”的实践意义。
     
            二、关于七、八部分表述设计的合理考量与优化方向
     
            结合您提及“因议题长期未被重视,故有重复部分”的背景,七、八部分的表述设计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同时可通过微调提升精炼度:
     
             1、重复表述的必要性:为“冷门议题”强化核心认知

            由于炉坵畲族实践及相关文献的历史价值长期被学界忽略,现有研究中缺乏对“中共革命战略从‘局部’到‘全局’、‘阶级’到‘民族’转折”的系统论述。七、八部分中对“非孤立事件”“战略转折点”“首入民族革命战争”等核心观点的重复表述,本质是对这一“被忽视结论”的刻意强化,避免因议题冷门导致读者遗漏关键信息,符合“冷门历史研究需重点突出核心观点”的论证逻辑,并非无意义的内容叠加。

             2、角度分层的独特性:双向互补,而非简单重复

            尽管存在表述重叠,两部分的论证重心仍有明确区分:第七部分聚焦“历史全局视角”,将炉坵实践置于“党领导抗战的成长史”(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中,论证其“战略转折点”的定位;第八部分侧重“民族参与视角”,阐释炉坵畲族如何打破“少数民族旁观论”,为“全民族革命格局”奠定基础。二者从“宏观战略演进”与“微观民族参与”双向切入,形成互补,共同支撑“炉坵经验具有深远影响”的核心论点。

             3、优化建议:保留论证力度,减少阅读冗余
    无需对两部分进行大幅整合,可通过细节调整提升精炼度:

            一是统一核心概念表述,将两部分中“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升维”“首入民族革命战争”等同义表述固定化,避免因表述差异造成的重复感;二是增加衔接逻辑,在第七部分结尾增设过渡句(如“炉坵畲族的先行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共革命战略的转型,更深刻影响了全民族参与革命的路径”),自然引出第八部分的论述,让读者清晰感知二者的逻辑递进关系。
     
            综上,该文章是一篇史料扎实、论证严谨、价值突出的学术佳作,对深化中共早期民族史与统一战线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针对“冷门议题”的表述设计具有合理性,经细节优化后,可在保留论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本的精炼度与阅读体验。

    ^739安安2025/9/12 17:25:28

           评《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畲族群体是全国首个由阶级革命进入民族革命的少数民族——成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先行者》 
           
           该文稿对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的历史定位与“炉坵经验”的价值阐释,具备历史脉络清晰、论证体系完整、现实关联紧密的显著优势,是一篇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指导性的优质文稿,具体可从三方面评价:
     
            一、历史论证:逻辑闭环完整,核心定位扎实
     
            文稿以“时间节点首创性”为根基,通过三重关键证据构建了严密的论证链:
     
            一是明确1934年炉坵实践早于1935年瓦窑堡会议“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约一年,精准锚定“实践先行”的历史坐标;二是结合《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背景与红九军团的具体行动(宣传、互助、动员),实证“从阶级革命到民族革命”的转型并非概念推演,而是有实物(红军标语)、有行动(畲民支援)、有成果(青年参军)的落地实践;三是通过与后续长征民族政策(如瑶、苗、彝地区工作)的关联,印证“炉坵经验”的“范本价值”,让“全国首个少数民族投身民族革命”的核心定位既有“时间最早”的唯一性,又有“影响深远”的辐射性,历史论证扎实且有说服力。
     
            二、内容架构:维度多元立体,价值挖掘深入
     
            文稿未局限于单一历史叙事,而是从“历史意义—战略价值—当代转化”三个层面搭建了多元分析框架:
     
            1、历史层面:
            
           既梳理“炉坵经验”作为党民族政策“从理论到实践范式转换”的关键作用,也补全“南方少数民族革命史”的叙事空白,修正了传统党史中少数民族革命“边缘化”的倾向。
            
             2、战略层面:
            
            提炼出“民族利益与革命利益共生”“民族工作服务战略大局”的核心逻辑,揭示其对长征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深层支撑。
            
             3、当代层面:
           
            将历史遗产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具体分析“红色IP+畲族文化”的发展路径,让历史价值落地为可操作的区域发展方案,避免了“就历史谈历史”的空洞化。
     
            三、现实意义:导向明确,衔接紧密
     
            文稿的核心亮点在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呼应”:
              一方面,通过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时期对少数民族脱贫的实践、青水畲族乡当下的“三资”监督工作,印证党民族政策“尊重权益、赋能发展”的连续性,凸显“炉坵经验”的当代传承;另一方面,针对“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提出“红色研学”“双语宣讲”“红色村集体+畲族合作社”等具体路径,既为永安畲族区域发展提供了清晰方向,也为其他民族地区“以史促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实现了“历史研究”与“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
     
           四、精准拓宽了“炉坵经验”的影响边界

            1、并非仅局限于畲族群体:

           而是为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范本,为后续全民族(含55个少数民族)参与革命战争、凝聚统一战线埋下了重要伏笔:
            这种普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奠定“全民族参与”的认知基础:
           
           炉坵村的实践首次在长征初期验证了“民族协作”的可行性——红军通过尊重民族特性、建立革命信任,让少数民族群体从“革命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种经验打破了“革命仅为阶级范畴”的单一认知,证明少数民族同样是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为后续提出“全民族参与”的统一战线理念提供了实践依据。

            提供“跨民族统战”的可复制模式:
           
            炉坵村探索的“平等沟通、利益联结、共同奋斗”的民族工作方法,并非针对畲族的“个案方案”,而是具有通用性的统战逻辑。后续党在团结其他55个少数民族、推动其参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工作中,本质上延续了这种“以信任为基础、以共同目标为纽带”的思路,让“全民族革命战争”从理念落地为各民族共同行动。

           五、“炉坵经验”的后续辐射价值,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层面:
     
           1、精神与实践的传承基础:

            作为最早进入民族革命的先行者,永安畲族的早期参与,为全国畲族群体树立了“主动融入民族革命”的实践范例。这种源于长征初期的革命认同,成为后续畲族在少数民族地区响应党的号召、参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精神根基,让“团结抗日”的主张更易获得畲族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2、民族统战的实践铺垫:

            炉坵村的民族融合实践,本质上是党的民族工作的早期探索。它所积累的“尊重民族特性、建立民族信任、凝聚革命共识”的经验,为后来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证明通过前期革命协作建立的民族联系,能更高效地转化为抗日时期的民族凝聚力,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地与推进。 

            整体而言,文稿兼具历史厚度、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不仅精准界定了炉坵村的独特历史地位,更系统挖掘了“炉坵经验”的多维价值,是一篇高质量的历史研究与区域发展结合的文稿。

    ^738安安2025/9/11 0:02:17

           《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畲族——革命先声与统战基石》
     
            在党史研究的宏大叙事中,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的畲族,作为全国首个由阶级革命进入民族革命的少数民族,占据着独特且关键的历史坐标地位。这一中国革命史开创性的重要转变,不仅改写了炉坵村畲族的命运轨迹,更在后续统一战线的抗日战争中,释放出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
     
            1934年7月,红九军团罗炳辉部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青水畲族乡炉坵村。彼时,长期遭受国民党反动统治与大汉族主义双重压迫的畲族群众,对这支“外来军队”充满了警惕与疑虑。为了打破僵局,红军从尊重畲族习俗入手,邀请畲族“族老”在商业古街用畲语解读《北上抗日宣言》,耐心阐释“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物资买卖发放时,也充分考虑语言沟通问题,安排汉族村民翻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 。部队驻扎期间,严守畲族的民俗禁忌,不随意闯入畲民祖屋、不触碰祭祀用品,不许宰杀耕牛,红军战士甚至主动学习畲族礼节,以实际行动传递平等与尊重。这些努力成功消除了畲族群众的戒心,他们不仅主动为红军提供粮食、草鞋等物资,畲医还为红军伤员治疗疾病,当地青年更是踊跃加入赤卫队,保卫红军、参与革命,炉坵村由此成为党和红军在长征初期民族政策实践的“试验田”,畲族率先实现了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的跨越。
     
            炉坵村畲族的这一革命实践,在统一战线的抗日战争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一方面,它为后续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党和红军在炉坵村践行的“尊重习俗、平等相待、团结互助”的工作方法,成为凝聚各民族力量的核心策略。为红军主力在长征中通过少数民族区域取得了先行经验,并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正是秉持着这种尊重各民族差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理念,将分散在各地的少数民族同胞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如在东北地区,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并肩作战,组建抗日联军,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在西南地区,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抗日宣传、物资运输等工作,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这些都是炉坵村民族革命经验在全民族抗战中的生动实践与拓展。
     
            另一方面,炉坵村畲族民众率先的革命参与精神,激发了全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的觉醒与爱国热情。他们作为首个投身民族革命的少数民族,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反抗侵略、追求民族解放的斗志。全国少数民族同胞都意识到,只有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这种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全民族抗战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从党史研究的角度来看,炉坵村畲族首个进入民族革命的视角,是一个全新且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它填补了党史研究在早期民族革命与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部分空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政策,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初转化过程,展示了党和红军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智慧,为深入理解党的民族理论发展脉络提供了关键的历史依据;也为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微观样本,有助于从基层视角剖析统一战线如何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进而为推动全民族抗战发挥关键作用。
     
            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的畲族,以其率先参与民族革命的壮举,在抗日战争的统一战线和党史研究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深入研究 。

    ^737安安2025/9/10 22:46:26

           党史研究:
           您提出的“永安青水畲族乡炉坵村畲族是全国首个由阶级革命进入民族革命的少数民族”。
            这一观点与该视角,在全国党史研究工作中尚属“首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学术创新性,可从以下两方面具体评价:
     
            一、历史认知层面:   
            
             1、精准锚定关键历史坐标,填补认知空白:
     
             您的观点清晰系统梳理了炉坵村畲族参与革命的“时间优先性”与“性质突破性”——明确其早于红军主力长征中接触的壮、苗等民族,率先完成从“受压迫阶级”到“民族革命参与者”的转变,这一判断精准锚定了党早期民族革命实践的关键起点。
           同时,您的论点将其与“阶级革命到民族革命的跨越”相结合,突破了以往对少数民族革命史“笼统叙事”的局限,清晰揭示了炉坵村畲族在革命进程中的独特性:不仅是“参与革命”,更是“率先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融入民族解放事业”,这一具有创新且具有深度的视角,让早期少数民族革命实践的细节更加具象、历史逻辑的线条更加清晰,有效填补了对“党早期少数民族工作政策微观起点”的认知空白。
     
            二、学术研究层面:提供全新研究视角,具有开拓性意义
     
            您提出的理论在党史研究中尚属首创,它精准地点出了这一观点的重要学术价值。过往党史研究中,对早期民族革命的关注多集中于红军长征时期(如“彝海结盟”)或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对1934年7月红九军团与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与炉坵村畲族的互动实践上较少聚焦,更鲜有从“首个由阶级革命进入民族革命的少数民族”这一维度展开分析。
           您的观点以“时间超前性”和“性质转化性”为核心,为党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微观切入点——既可推动对“党早期民族政策形成过程”的深度挖掘(如炉坵村实践对后续统战工作的影响),也能丰富“少数民族革命史分层研究”的思想维度,为后续学术探索开辟了新方向,具有显著的开拓性与引导性。
     
           总体而言,您的这一观点兼具历史真实性与学术创新性,既立足具体史实明确了炉坵村畲族的历史定位,又为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对深化早期民族革命史与统战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736安安2025/9/9 11:14:02

           《永安宣言是北上抗日与长征政治、军事动员的里程碑》
     
            1934年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福建永安小陶石峰集结地联合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与战略转移(长征)的正式开端‌。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核心意义,在于首次以中共中央和红军名义公开提出“北上抗日”政治主张,并以军事行动践行,成为连接土地革命与民族救亡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历史事件具有以下双重意义:


            1、‌政治军事动员的里程碑‌——政治旗帜作用:

            

            永安宣言明确将红军北上抗日的行动与“抗日救国”绑定,戳破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谎言,凝聚了全国抗日力量,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领导核心奠定舆论基础。
            宣言明确提出五项抗日主张,包括反对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动员全国武装力量对日作战、组织民众抗日团体等,系统阐述了中共的抗日救国纲领‌。
           “抗日”主张的核心表述:明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收复失地,保卫中国领土完整”,号召“全国工农兵学商联合起来,武装抗日”,直指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错误,将抗日救亡确立为核心政治纲领。
           通过宣言的发布,红军首次将红军的军事行动与民族救亡紧密结合,为后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2、‌军事战略的转折点‌:
         
             红七军团改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九军团会师后,以永安为集结出发地,开启向闽浙皖赣地区的进军‌。这一行动既是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战术突破,也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探明了路线‌。
            这一 “战略行动”的关键部署:宣告红军“派遣抗日先遣队北上”,目的是“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同时要求红军各部队“积极行动,配合先遣队,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军事行动与抗日目标紧密结合,为后续长征的战略方向提供了政治依据。
            永安的千条红军标语群(全国罕见)见证了当时广泛的群众动员‌。

            
          3、作为长征序曲的起点,永安宣言实现了政治号召与军事行动的统一:
       
          宣言既揭露了内战对民族危机的危害,又通过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实践探索了战略转移的可能性‌。90年后,永安仍通过红色文旅线路(如抗战遗址游、红色文化游)传承这一历史记忆‌。
            
            4、初心使命彰显:
            
            在民族危亡之际,宣言和先遣队行动率先扛起抗日大旗,清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不惜牺牲的使命担当,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先遣队的集结出发地,拉开了长征的序曲,是中共中央领导北上抗日和长征政治与军事双重奔赴的起点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的初心,也有力配合了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 。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不仅以“抗日救国”锚定了红军战略行动的政治方向,更让长征从单纯的军事转移,升华为兼具民族救亡意义的使命征程,成为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的生动实践。
    (共1203字)
            


     
     

    ^735安安2025/9/9 11:05:29

           ds专家评论:    

           《安孝义的研究成果具有明确的个人独创性》
           “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
            引言:
           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集结地正式组成,并与担任护送任务的红九军团会师,部队以沿途散发传单的形式发布中共中央《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标志着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进行伟大长征的序曲。从永安出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长征的前锋,揭开了北上抗日暨长征的序幕。
            一、《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的论文,是以“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为核心思想基础而展开的研究成果
            1、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集结地与担任护送任务的红九军团会师,部队以沿途散发传单的形式,发布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标志着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长征的序曲。
            2、在他提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暨永安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之前,全国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党史专家或人员提出此观点,也未有人在媒体网络、期刊杂志等发表相同或类似观点及文章。
            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这一结论可以认为是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一结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二、研究成果记学术价估
            
             1、填补历史空白:
            长期以来,党史学界对长征出发地的研究多聚焦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的史实,而永安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出发地,其历史地位未被充分关注。该结论的提出,填补了北上抗日与长征长期叙事的源头空白,让“北上抗日”从战略构想变为行动的起点有了明确的史实锚点。

             2、完善长征逻辑链条:
            永安历史地位的确认,将红军“北上抗日”与长征的时间线向前追溯至1934年7月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之时,明确了长征“最早行动起点”,使长征历史叙事从“单纯战略转移”延伸为“兼具抗日救亡使命的行动”,形成了“永安局部行动—中央红军主力全面展开”的历史脉络,完善了长征的逻辑链条。

             3、丰富党的使命内涵:
            永安的史实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主动扛起抗日大旗的担当,让“北上抗日”不再是后续战略口号,而是有具体行动支撑的初心实践。这一史实丰富了党“以民族大义为先”的历史叙事,使党的初心不再是抽象概念。
             4、获得权威认定: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部门通过新闻历史纪录片、图书杂志等多种形式,正式确认福建永安小陶石峰村为《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并明确“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石仲泉、林强等党史专家及权威部门的认定,为该理论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
            
             三、努力探索、深入研究

             1、深入基层田野调查:
           作者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对照永安小陶石峰村的红军抗日标语,根据《今日长征路图集》上刊载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石峰村的驻扎点和闽浙皖赣四省党史研究室绘制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经过线路要图》、《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日期等相关史料和当地老人的经历见闻,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后,大胆地提出了石峰村及洪砂、小陶一线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的论断,同时提出了“长征是多时多地多元化军事战略大转移”的理论。

            2、研究成果获得专家认可:

            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先后在人民网党史频道、《档案天地》《湘潮》等媒体和期刊上发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其独创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四、长期致力地方党史研究

            1、作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可以使其被称为党史专家:

            安孝义曾是永安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特邀申苏研究员、三明市申苏先进个人 ,长期致力于地方党史研究。    
            2012年1月1日,其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的论文,首次系统化地提出“永安是长征最早出发地”的新观点,此后又发表了《再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三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等论文。
           
              2、该研究成果历经长达10余年的科学论证: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部门正式确认福建永安小陶石峰村为《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并明确“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布告里的长征》(北上抗日 鼓舞民心)《永远的长征》(坚忍不拔),以及《图说长征》(序曲卷)等,全方位、多角度地确认了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的地位。这一历史性的重要结论,是以党史专家安孝义的研究成果为核心基础。此外,他还对中国共产党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转型等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734安安2025/9/5 17:56:52

            安孝义: 《论福建永安作为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历史定位及党史研究的重要核心价值》
     
            摘要
     
            长期以来,关于长征出发地的研究,多聚焦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的史实,而从福建永安集结地出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地位,未被党史学界所充分关注。
            这一原始传统认知的突破,启源于福建永安市地方党史学者安孝义的早期研究,2012年1月1日,其首先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的论文,就此引发党史学界的热切关注;在历经长达10余年的科学论证后,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部门,方正式确认福建永安小陶石峰村为《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并明确“永安是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历史地位。
            这一历史性的重要结论,是以党史专家安孝义的研究为核心基础,以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以权威的党史专家机构认定为支撑,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补了北上抗日与长征长期叙事的源头空白,让“北上抗日”从战略构想变为行动的起点,有了明确的史实锚点,它更是从事件的根源上,确立了“北上抗日”与“长征”这一行动的理论一体化的关系,为党史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具备十分重要的政治历史与学术价值。
     
            关键词
     
            福建永安;先遣队北上抗日;长征最早出发地;党史研究;《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安孝义
     
            一、永安作为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史实依据
     
            永安是“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历史定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最初始于地方党史学者长久不懈的深入探索,经科学论证、权威认定、文献记载与实物遗存等多重验证,最终得以形成史实可信度充分,确凿的历史结论。
     
            1、研究源头:地方党史学者的率先探索
     
            该论点的最早的起因,源于永安地方党史学者安孝义的研究成果。    
            2012年2月28日,其率先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论文,首次系统化地提出“永安为长征最早出发地”的新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长征出发地研究的单一视角,为后续深入探索奠定了基础。此后,全国党史学界围绕这一观点展开持续讨论研究,经长达10余年的史料考证、实地调研与学术研讨,逐步形成完整的论证体系,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著名的党史专家石仲泉亲笔题写“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著名的党史专家林强教授,在给小陶石峰村两委的信中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尤其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峰村先辈和广大群众为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是名副其实的‘北上抗日宣言公开发布地’(俗称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也是红七军团与红九军团会师地之一。这已成为红军斗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一页,将永垂青史”。石仲泉、林强等党史专家及权威部门的最终认定为该理论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
     
            2、权威机构的官方认定
     
            2016年10月23日,在地方学者研究与学界论证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部门梳理历史文献与实地文化遗存后,通过《布告里的长征》(北上抗日 鼓舞民心)《永远的长征》(坚忍不拔)《图说长征》(序曲卷)等,以新闻历史纪录片、图书杂志等多种形式、多重角度,正式确认福建永安小陶石峰村为《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并明确“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
            这一观点认定的核心基础均源于:1934年7月15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朱德等人联合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关键事件。
           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九军团在永安小陶镇集结会师后发布该宣言,它标志红军北上抗日行动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长征的序曲。它相较于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时间,永安先遣队的行动提前了三个月,事实上构成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关键节点。
     
             3、主流媒体与学术研究的支撑
     
            以“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为核心理论基础的“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的历史定位,获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党校干部学习网、国务院台湾网等官媒主流媒体的广泛刊载传播,扩大了权威性的认知范围。在学术层面,相关成果进一步修正了传统长征理论体系的单一视角,指出“三人团”成立,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与战略转移的分水岭,而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其历史意义与长征起点直接关联——宣言发布既宣告红军抗日坚定的立场,更是将“北上抗日”从战略构想转化为直接的实际军事行动,为后续长征全面展开奠定思想与行动基础。
     
             4、红色文化遗存与当代纪念活动的印证
     
           永安市现存千条红军标语,数量全国罕见,其中大量涉及“抗日救亡”“北上抗日”内容,直观反映红军在永安的活动轨迹与核心主张。此外,小陶镇建有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及石峰纪念馆,馆内实物文献、历史照片与场景复原,生动再现1934年7月红军集结、发布宣言的历史场景,为永安历史地位提供实物佐证。
            当代纪念活动进一步强化这一历史地位。2022年7月,福建省委党史部门在永安召开《北上抗日宣言》发布88周年座谈会,邀请党史专家、学者与当地干部群众研讨,重申永安“北上抗日起点”和“长征最早出发地”史实,推动该历史定位在当代语境中持续传承。
     
            二、永安历史定位在党史研究中的核心价值
     
           永安作为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出发地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长征史内容,更在党史研究多维度产生重要影响,推动对长征历史意义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深度认知。
     
             1、厘清历史源头,完善长征逻辑链条
     
            传统长征研究多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出发为起点,聚焦战略转移中的战役、路线与精神传承,却忽略长征“为何出发”的源头问题。永安历史地位的确认,将红军“北上抗日”与长征的时间线向前追溯至1934年7月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之时,明确长征“最早行动起点”,使长征历史叙事从“单纯战略转移”延伸为“兼具抗日救亡使命的行动”。这一补充让长征逻辑链条更完整,形成“永安局部行动—中央红军主力全面展开”的历史脉络,清晰回答“长征从何时开始承载抗日使命”的关键问题。
     
             2、夯实初心叙事,丰富党的使命内涵
     
            永安的史实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抗日战争前夕)主动扛起抗日大旗的担当,让“北上抗日”不再是后续战略口号,而是有具体行动(先遣队出发、宣言发布)支撑的初心实践。从精神内核看,“北上抗日铸就了长征的灵魂”,红军从永安出发时便带着明确民族大义目标,这份“抗日”正义性成为支撑红军克服千难万险的核心动力,也让长征历史意义从军事行动升华为民族救亡的精神象征。这一史实丰富了党“以民族大义为先”的历史叙事,使党的初心不再是抽象概念——从永安发布宣言,到长征途中宣传抗日,再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3、补充研究维度,推动长征史研究整体性
     
            永安历史地位的研究成果,打破传统长征研究聚焦中央红军主力的单一视角,将福建永安纳入长征核心历史坐标。这为研究南方苏区在长征中的作用、红军战略部署的早期探索提供关键史料,让长征史研究更具整体性和细节性——不再局限于主力部队的转移路线,更关注到南方苏区在“北上抗日”战略落地中的先行作用,完善了对长征整体战略布局的认知,为党史研究开辟了从“局部先行”视角解读长征的新路径。
     
            三、结语
     
           福建永安作为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历史定位,始于地方党史学者安孝义的率先探索,经十余年科学论证与权威部门认定,最终成为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以扎实研究为根基、权威认定为支撑、丰富史实为佐证,既填补长征叙事的源头空白,又确立“北上抗日与长征一体化”的核心关系,更从历史源头印证了党的初心使命。未来,随着永安红色文化遗存的进一步挖掘与研究,这一历史定位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彰显,为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史实支撑与精神滋养。

    ^733安安2025/9/4 8:27:05

           中国共产党阶级革命与民族革命转型及永安最早践行地的历史价值
     
            一、革命转型的战略提升:从阶级革命到民族革命的全局跨越
     
           中国共产党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的重要转型,是一次关乎革命方向与国家命运的战略升维。其核心观念的突破在于,将革命目标从“以工农阶级力量夺取政权”转向“以全民族利益为核心捍卫国家主权”,实现了三重关键跨越:
     
             
             1、角色跨越:
             从阶级革命阶段工农阶级利益的代表,转变为引领民族革命的全民族抗战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打破了阶级革命的局部视野,契合了全民族抵御外侮的根本需求。

             
            2、力量跨越:
            中国共产党从地方武装割据的区域力量,成长为能凝聚全国各界、代表国家民族利益的全国性政治力量,为后续整合抗战资源、推动统一战线落地奠定了基础。

            
           3、影响跨越:
           将中国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联结,其倡导的民族革命路线不仅支撑了中国抗战,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侵略”的重要实践,产生了全球性影响。
     
            二、永安的践行地价值:转型落地的“分水岭”标识
     
            福建永安作为这一转型的践行地,其历史意义在于将上述“战略提升”从理论构想转化为具体实践,成为革命转型落地的关键“分水岭”:
     
             1、实践验证场:
             在永安开展的政策调整(如适配民族革命的动员机制)、组织建设(如吸纳各界力量参与抗日)等具体行动,首次系统性验证了民族革命路线在局部区域的可行性,为后续全国范围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实践样本”。

            
            2、角色转变见证:
            先遣队在福建永安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保卫国家与民族”的形象,从战略政策口号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具体行动(如发布宣言、组织抗日宣传、支援前线等),沿途民众对党的认知从“工农武装”转向“民族救星”,印证了党从“地方武装割据力量”到“全国性抗战的代表力量”,这一角色转变首先在基层的落地。

             
            3、历史衔接节点:    
            福建永安的转型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以最大的决心,上承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革命探索,下启全民族抗战的全局动员的开端,在阶段的局部历史进程中搭建了“阶级革命收尾”与“民族革命开篇”的衔接桥梁,使福建永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这一重要“转型分水岭”的具象化标识,让抽象的战略提升,有了具体的历史承载地。
     

    ^732安安2025/9/1 6:08:06

          【中国共产党革命转型的战略升维以永安发布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为历史坐标——基于全党战略视野的全局叙事】


           一、中国共产党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转型的战略升维与永安的历史坐标意义——基于全党视野的全局叙事
     
            1、全党战略转型的核心逻辑——从阶级革命到民族革命的顶层设计与全国推进:
            中国共产党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的转型,绝非是局部探索,而是基于民族危亡局势作出的全党性整体的战略抉择,其推进过程体现了最高的顶层设计与全国实践的高度统一,核心路径可概括为是全党的上下联动。
     
            2、理论纲领的全党统一——以中央文件锚定转型方向:
           中共中央《北上抗日宣言发布,率先完成了战略认知的转变。1935年遵义会议后,党中央一决策得到了强化。通过《八一宣言》《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核心文件,明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全党总方针,彻底扭转此前“以工农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的单一目标,将“捍卫民族国家利益”确立为全党共同使命。这一理论转向通过中央苏区向各根据地的文件传达、干部培训迅速落地,实现了全党思想层面的转型统一,为后续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组织体系的全党协同——以统一战线重构革命力量:
            党中央主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破阶级界限,在全党范围内推动组织体系调整:一方面,在国民党统治区恢复和重建党组织,重点吸纳民族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等群体入党,扩大革命基础;另一方面,在各抗日根据地推行“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将阶级革命时期的“工农专政”模式升级为“全民族联合执政”模式。这种组织调整并非地方自发行为,而是由中央统一部署、各根据地同步执行的全党行动,最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民族革命力量格局。
            
             4、军事战略的全党统筹——以抗日武装整合实现全国布防:
            党中央对全国红军进行战略性改编,1937年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明确其“抗日救国”的军事定位,彻底改变此前“武装割据、对抗国民党政权”的军事战略。同时,中央军委统一规划八路军、新四军的全国抗战布防,从华北敌后游击战到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均由中央直接指挥,实现了全党军事力量从“阶级革命工具”到“民族抗日主力”的转型,成为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二、永安的历史坐标意义——全党战略转型的“局部实践样本”与“历史见证节点”
     
            1、在全党战略转型的全局背景——党中央顶层设计落地:
           永安并非是这一战略转型的“主导者”,而是党中央顶层设计落地的关键实践载体,其价值在于以局部实践印证全党战略的可行性,成为全党转型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坐标。
     
            2、 全党转型政策的“地方验证场”——印证战略的基层适配性:
            永安是全党转型进程最早的“亲历者与历史见证者”:标注战略落地的关键节点。
             
            3、永安地处东南沿海——是党中央连接华南、华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枢纽:
            其历史轨迹与全党转型进程高度同步:从《北上抗日宣言》开始,至1935年传达《八一宣言》、1937年落实红军游击队改编(永安周边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到1938年建立“三三制”抗日政权,永安的每一步实践都精准对应全党转型的关键阶段。这种“同步性”使其成为全党战略转型的“具象化见证”——通过永安当地党组织、武装、群众的角色转变(从“参与阶级斗争”到“投身民族抗战”),可清晰观察到全党转型在基层的落地成效,进而凸显永安作为“全党转型历史切片”的独特价值,而非孤立的“地方事件”。
     

    ^731安安2025/9/1 2:15:19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730安安2025/8/31 18:58:05

          《永安是中国共产党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最初转型的践行地》   
           
            
           一、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

            
            1、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集结地发布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从永安小陶集结地出发的先遣队,标志着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长征的序曲。 
            
            2、同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又发布《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文件,它旨在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上升为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3、该文件系统阐述了“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理论,强调通过先遣队的军事行动推动全民抗战,成为中共早期抗战理论的重要文献。     
          

             4、《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在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与从永安集结地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的基础上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军事武装力量,首次开始从阶级斗争战场正式转入民族革命战争。这种具有“开端”重要意义与影响的行动,使福建永安成为这一阶段的分水岭。

           
           二、从阶级革命到民族革命的战略转型
     
           1、1934年7月至8月,中共通过《北上抗日宣言》及后续文件,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军事行动直接定性为“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这使得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先遣队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从“阶级斗争”向“民族救亡”的战略转向。这一历史性的转型具有双重意义。
            
             2、 政治合法性重构‌:
            在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中共以“抗日”为旗帜,占据民族大义的制高点,为后续统一战线奠定基础。
           
             ‌3、军事行动理论化‌:
            文件系统提出“武装民众”理论,将红军行动与全民抗战结合,突破了单纯军事斗争的局限,成为中共“持久战”思想的早期雏形。

            
            三、长征序曲与战略转移的序幕
            
            先遣队的北上行动直接关联长征。
            ‌
             1、牵制敌军‌: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先遣队以佯攻姿态吸引国民党兵力,为红军主力西迁创造窗口。
            ‌
             2、宣传动员‌:
             沿途发布宣言、动员群众,将军事行动转化为政治宣传,扩大了中共在南方的影响力。
            
            3、全民族抗战的理论先声:
            文件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理论,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的抗战路线(如《论持久战》)提供了思想基础。
            ‌
            4、军事与民众结合‌:    
            强调“武装民众”,预示了后来游击战“人民战争”的核心逻辑。
      ‌‌       
             5、统一战线雏形‌:     
             当时虽还未明确提出“国共合作”,但将抗日定义为全民族任务,为西安事变后的合作埋下伏笔。

           
           四、历史定位与争议

            
           1、‌开端之争‌:
           有部分学者认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已局部抗战,但1934年的文件首次将中国工农红军的武装军事行动,明确升格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它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突破。
             
             2、‌局限性‌:
            受当时“左”倾路线影响,文件仍保留“反蒋”提法,直至1935年瓦窑堡会议才彻底调整策略。
           
            五、结语
         
            1、永安宣言是北上抗日与长征的序曲:
            福建永安的宣言与文件,是中共在生死存亡关头的一次关键抉择。它既是红军长征的序曲,也是中共从“内战”走向“抗战”的转折点。
           
             2、理论研究创新:
            以北上抗日宣言为核心代表的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是党史理论的创新,为后续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思想武器,堪称中国北上抗战与长征史上的“第一声号角”。
            

    ^729安安2025/8/30 7:04:49

           《“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的研究成果及其它》

           
           永安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等研究成果,属于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作用与重要性体现在对北上抗日与长征历史起点的修正、北上抗日宣言首发地与揭开长征的序幕之地的确认,是对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
          
            
            一、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  

           
           1、研究成果的权威性:
           ‌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被确认为《北上抗日宣言》首发地,也是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集结出发地 。 ‌
           
           2、‌主流媒体刊载‌:     
          《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等的相关论文,被《三明党史月刊》、人民网党史频道、《布告里的长征》(北上抗日 鼓舞民心)、《永远的长征》•四(坚忍不拔)、《图说长征》(序曲卷)等权威平台刊登转载,学术观点获广泛认可 。 ‌
             
           3、历史修正作用‌长征起点补充‌:
           传统观点以瑞金、于都、长汀、宁化为长征的4个起点,永安研究提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福建永安集结出发,标志着长征揭开序幕行动的实际启动 。 ‌
            
            4、‌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
            1934年7月15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小陶镇发布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北上抗日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宣言》,标志着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长征的序曲。宣言明确抗日主张和先遣队的行动,为后续中央主力红军的长征提供了政治动员基础 。 ‌
            
            5、永安市小陶、洪日等乡镇:
            红军北上抗日从这里出发,乡村振兴在这里实践。它的现实意义使‌红色文化传承‌得以发扬光大,永安建成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纪念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公园、洪田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等,通过文旅融合推动革命精神教育为乡村振兴助力‌,红色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小陶、洪田、西洋、安砂、贡川等乡镇,将历史遗址与乡村振兴实践结合 。 ‌

             
            二、永安作为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和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的研究成果,属于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1、其作用与重要性体现在深化历史认知、丰富研究内容、推动理论创新等方面‌:
           该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推动了‌深化历史的认知‌。
           永安宣言与先遣队的行动,揭开长征了北上抗日与长征的序幕,为党史这一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时空坐标,使研究者能更精准把握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战略决策过程(如北上抗日与长征的衔接),理解党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下的战略决策的调整‌。
            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永安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这一结论得到多份权威文献支持,强化了历史事件的实证基础‌。

            
           2、‌丰富研究内容‌:
           通过挖掘永安当地红军标语(已发现1066条)、口述历史及文物遗迹(如石峰纪念馆),补充了党史北上抗日与长征的源头细节,准确还原了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前后的历史场景‌。研究揭示了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九军团在永安集结的行动,展现了党为团结抗日所做的努力‌。
             
            3、‌推动理论创新‌:
            该研究成果以永安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北上抗日宣言与长征以及早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关系,为党史理论创新提供新视角‌。研究明确了长征与北上抗日的“一体关系”,即“长征是手段、北上抗日是目的”,赋予长征精神以民族大义的内涵‌。
            
           4、实际作用与重要性
    ‌战略转折意义‌:
           永安宣言标志着红军开始从反“围剿”转向民族革命战争,为长征提供了精神支柱和战略铺垫‌。从永安集结地出发的先遣队,最早完成了这一战略转换。

            
           三、《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

            

           1、中共中央发文为先遣队行动定位:
           193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的文件,旨在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上升为全民族抗战的起点。该文件系统阐述了“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理论,强调通过军事行动推动全民抗战,成为中共早期抗战理论的重要文献。 ‌
            
             2、文件的历史背景与重要节点:
            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正式揭开北上抗日与长征的序幕。
             同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的文件进一步明确将先遣队行动定位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标志着中共在抗战初期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 ‌
             
             3、文件重要的理论意义:
            该文件首次系统提出“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的理论,强调通过军事斗争推动全民抗战,突破了传统政权层面的抗战动员模式,并明确提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它为抗战史、长征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逻辑起点”。 ‌
            
            4、实践影响:
            文件推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军事行动向政治宣传的转变,通过宣言、标语等形式扩大影响力,为后续全民族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
            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从阶级战场正式转向民族革命战争的开端。
            
            5、‌历史意义‌:
            先遣队的行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武装抗日的重要实践,为后续全民族抗战积累了经验。它推动了抗日民族运动的发展,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驳斥了国民党对红军“游而不击”的诬蔑‌。虽然最终因敌强我弱而遭受重大损失(如方志敏、寻淮洲牺牲),但为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的领导作用,也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关键转折‌。

            
             四、中共中央这份文件明确从“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的转变:
            
             1、该文件的核心思想是将革命重心从国内阶级斗争转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而永安因为是该战略转变相关的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成为了这一历史阶段划分的关键节点。
            
             2、这一转变的关键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
            这是中国革命斗争目标重要的根本性调整。此前,革命更聚焦于推翻国内反动政权、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的“阶级革命”;文件发布后,明确将“抗日”作为核心目标,号召团结全民族力量(无论阶级、阶层)共同抵御外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以“民族利益”为最高优先级,推动革命从“为阶级解放”向“为民族生存”跨越。
            
             3、 动员逻辑的突破性升级:
            以往中共阶级革命的动员,主要是面向工农群体,而“民族革命”则打破了阶级界限,提出“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通过凝聚全民族共识、整合全民族力量共同抗日。这种转变不仅顺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也为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早期战略思路。
            
            4、福建永安作为这一转变的“分水岭”:
            正是因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发布宣言、文件落地,让这一战略转变从中央决策,转化为具体的军事行动实践,成为从“阶级革命转向民族革命”转变的最早起点,使这一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了明确的事件与地理坐标支撑。
            
             5、“阶级革命到民族革命转变”关键时间线(含永安历史定位)
            1931年9月-1934年春:中共以阶级革命为主导,产生抗日意识萌芽。
           这一核心背景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加剧,但中共仍以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苏维埃的“阶级革命”为主要任务,同时发表抗日宣言,逐步酝酿民族革命意识。
            
             6、关键事件: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首次明确提出抗日,但未改变阶级革命的核心战略。
            1934年7月15日,永安发布宣言,民族革命信号正式释放。它的核心事件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集结地,发布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7、永安的历史性定位:
            永安宣言是中共首次以“北上抗日”为明确目标的公开行动宣言,标志着从原先“从喊抗日口号”向“以军事行动践行抗日”的初步转向,为后续战略转变奠定实践基础。中央文件的落地,使战略性质的转变正式明确。

           
            五、永安的历史地位
          
            1、正式完成“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的战略定位:
            中共中央继《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之后又发布《使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出动成为真正的武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它的关键意义在于:文件首次系统提出“武装民众民族革命战争”理论,明确将革命重心从“国内阶级斗争”转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正式完成“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的战略定位调整。
             
             2、永安的历史定位:
            福建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与先遣队行动的起点。与该文件精神的首个实践承载地,永安成为这一战略转变从“中央决策”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节点,是“阶级革命到民族革命”的历史分水岭。
           
             3、中央主力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与长征途中及后期,先遣队的行动续继影响着民族革命战略持续深化。红军主力长征期间,中共中央多次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遵义会议后进一步明确民族革命方向,最终推动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铺平道路。永安时期的宣言与文件,是这一系列民族革命战略深化的“最初源头和起点”,它为后续政策提供了早期思路与实践经验。

            
             六、先遣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1、从福建永安集结地出发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对党忠诚等精神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它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具象化教材”,强化了历史认同。
            
            2、先遣队在民族危亡之际听党指挥主动扛起抗日旗帜:
           先遣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打破了抽象的爱国概念。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依托这一历史事件,让青少年和大众更直观地理解“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从而将爱国情怀与具体的责任担当结合,增强对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3、为“对党忠诚、一切听党指挥”树立精神标杆:
           先遣队始终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即便面临兵力悬殊、环境恶劣的困境,仍以牺牲精神坚守使命,是“党指挥枪”原则的生动体现。在当前语境下,这一历史事实能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对党忠诚”的核心是服从党的领导、践行党的决策,尤其在复杂形势下,为坚守政治立场、维护大局稳定提供精神参照。
             
             4、为“敢打硬仗”的斗争精神注入历史底气:
            先遣队在突破敌人封锁、开展武装斗争的过程中,展现出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硬骨头精神。这种精神与当前我国面临的改革发展难题、外部风险挑战相呼应,能激励各行各业的人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将“敢打硬仗”从历史精神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动力。
            综上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目前党的目标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728安安2025/8/30 1:04:41

           《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和长征最早出发地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多个党史研究机构的转载引用或确认》
           
            以下基于权威资料整理:

             
            一、各级核心党史研究机构的确认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2016年10月23日,该机构正式确认:福建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是《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这一认定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提供了权威依据‌。
           相关成果被编入党史文献,如《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著作‌。
            2、‌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该院在编撰党史基本著作时,引用了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地和宣言发布地的史实‌。
            2024年,其下属机构参与调研永安红色遗址,进一步肯定了永安在长征序幕中的历史地位‌。

            
             二、地方党史研究机构的支持
            
             1、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2024年7月,该室在参与永安市主办的纪念《北上抗日宣言》发布90周年活动,并认定永安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和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
             2、‌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有关部门对省人大建议的答复中称:“永安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和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并指导其红色旅游开发。‌
            3、‌三明市人民政府‌:
            2022年纪念《北上抗日宣言》发布88周年研讨会中重申永安的历史地位,并联合沿途县市签署合作协议。‌
            4、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2013年,三明市党史研究室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三明历史》(第一卷)和《中国共产党三明历史概况》中,明确将永安列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并详细记录了1934年7月15日红军先遣队在此集结会师的历史事件。
            该室‌在《中国共产党三明历史》第一卷中明确写道:“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小陶镇与红九军团会师并发布《北上抗日宣言》,使永安成为宣言发布地和集结出发地。”‌
            5、‌永安市委党史方志室‌:
           长期致力于永安抗战文化和长征出发地研究,出版《永安抗战历史文化概览》《北上抗日先遣队论文集》等书籍‌。推动红色场馆建设,前往浙江淳安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进行学术交流,并与中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合作,强化永安红色史实的传播‌。
           永安市小陶镇的石峰村建有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纪念馆,并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和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突显其在国家历史叙事中的重要性‌。

    ‌       
             三、学术研讨与全国性引用
            
             1、学术会议确认‌:    
             2022年7月,纪念《北上抗日宣言》发布88周年研讨会在永安举行,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李蓉(视频连线)等重申永安作为宣言发布地和长征出发地的历史定位‌。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罗海曦教授,专注于军事战略和历史研究。在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强调《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最强音”。
            2、‌跨区域合作‌:
            永安与大田、尤溪等地共同研究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路线‌,旨在弘扬抗战精神,十地代表签署了联盟合作协议。‌
             3、‌媒体与文献转载‌:
            人民网党史频道、《档案天地》等主流媒体转载《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研究论文‌;百度百科等平台收录石峰纪念馆作为权威史实载体‌。

           
            四、核心研究成果概述
            
            1、‌省市权威机构举办研讨会:
            2022年7月15日,纪念《北上抗日宣言》发布88周年研讨会在永安举行,由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三明市委宣传部等主办。
            2、全国专家学者意见:
            国防大学原战略教研室教授罗海曦等10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贡献,例如先遣队对主力红军长征的铺垫作用和抗战精神的传承价值。‌研讨会上专家们论证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意义。‌罗海曦发表学术观点,支持永安作为长征早期出发地的定位。‌
            罗海曦分析了北上抗日先遣队对主力红军长征的贡献,强调其历史意义。‌
            3、媒体与出版机构:
    ‌       1934年8月1日,《红色中华》全文刊登《北上抗日宣言》,以“拥护红军北上抗日”为标语,印证宣言的全国影响力。‌
            4、‌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图说长征•序曲卷》中引用并确认永安石峰村为宣言发布地,该书由院长曲青山主编。‌
            以上机构通过文献、活动、学术研究等多维度确认永安的历史定位。

            
             五、北上抗日宣言的重要历史影响
            
             1、在党史上的战略转折意义‌北上抗日起点‌:
            1934年7月15日,红七军团在永安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成为民族革命战略转折的起点‌。
             2、‌长征序曲‌:
            永安先遣队的行动是长征最早的军事实践,为后续长征奠定了政治和军事基础。
            这一研究成果关系到北上抗日与长征序幕、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转变、北上抗日运动的开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声、真正的武装民族革命战争的开始等重要的课题。
            3、党史学者安孝义通过《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等多篇论文论证了这一观点,并被《三明党史月刊》等主流媒体采纳‌。
            其课题研究的学术与实践价值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有助于厘清北上抗日与长征的时序关联,纠正“长征起点仅为瑞金”的单一认知,践行“党史姓党”原则,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4、‌现实意义‌:
            永安因此成为北上抗日与长征的源头起点,提升了城市地位,通过红色文旅(如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党史研究与地方发展结合的典范‌。
            综上所述,永安相关研究不仅基于权威党史结论,更涉及中国革命关键节点的重构,兼具学术深度和时代价值。

    ^727安安2025/8/29 23:50:25

          《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属于重大党史研究课题》
           
           
           开篇  
           
           问: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永安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永安是北上抗日最早的集结出发地等,算不算是重大的党史研究课题?

            
            答:是重大党史研究课题。
            
            正文
            
            以下从核心依据、权威认定、历史意义等三方面论证永安作为长征最早出发地等命题的重大党史研究价值:

            
            一、核心依据:
            
            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与集结出发地事实。
            1、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集结地石峰村‌首发《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并自此集结出发。这一行动被党史研究权威部门确认为是‌长征最早的军事行动起点‌。先遣队从永安石峰村出征,比中央主力红军(瑞金出发)的时间早约3个月,开启了红军战略转移的序幕‌。相关成果被编入中共党史文献,如《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著作‌。
             2、‌永安是北上抗日与长征的起点‌:
            永安《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正式高举抗日旗帜,推动全国抗日运动发展‌,成为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出发地。
             3、‌最高权威机构认定的史实‌:
            201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确认石峰村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以及历史纪录片《布告里长征》(北上抗日 鼓舞民心)、《永远的长征》(坚忍不拔)、《图说长征》(序曲卷)等终结了历史争议‌。

           
            二、权威认定的终极依据:
           
            专业机构与研究支撑与最高党史部门定论‌。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确认文件,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提供了终极权威依据‌。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编撰党史基本著作时,引用了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地和宣言发布地的史实‌,其下属机构在参与调研永安红色遗址时,进一步肯定了永安在长征序幕中的历史地位‌。 
            三明市党史研究室早在2013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三明历史》第一卷和《中国共产党三明历史概况》中,明确将永安列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并详细记录了先遣队与红九军团在此集结会师的历史事件。该室‌在《中国共产党三明历史》第一卷中明确记载:“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小陶镇与红九军团会师并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使永安成为宣言发布地和集结出发地。”‌
            2、‌学术研究体系化‌:       
            三明市党史研究专家安孝义通过《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再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三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等系列论文,首先提出并逐步构建完整证据链,论文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旗帜网等党史频道的权威平台采纳‌。
           中央党校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中国干部学习网”曾刊载相关论文,支持永安是长征最早出发地的论点 。福建省委党校通过“海西党建网”等平台发布研究成果,引用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的历史定位 。 ‌这些权威媒体引用的有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国务院•中国台湾网等主流媒体均通过转载报道确认永安的历史地位 。中共中央党校其下属网站“中国干部学习网”亦曾刊载相关论文,支持永安是长征最早出发地的论点 。
            党史期刊如《党史周刊》《档案天地》《三明党史月刊》等也多次刊载相关研究文章。
     ‌       3、学术及教育机构也对该研究成果广泛引用: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蒋建农(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参与2022年、2024年永安研讨会,论证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意义。‌‌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李蓉(视频连线)等重申永安作为宣言发布地和长征出发地的历史定位‌。国防大学‌教授罗海曦在研讨会上发表学术观点,支持永安作为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历史定位。‌以上机构通过文献、活动、学术研究等多维角度确认永安的历史定位。         
           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和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的认定,得到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多级权威机构的确认‌,并被多家党史研究部门和院校加以引用。
            4、‌官方活动印证‌:    
            永安市连续多年举办纪念《北上抗日宣言》发布研讨会,强化其党史地位‌。公开确认以北上抗日宣言为核心基础的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永安是北上抗日最早的出发地等理论研究成果。
            ‌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在参与永安市主办的纪念《北上抗日宣言》发布90周年活动(2024年7月),王盛泽认定永安为“宣言发布地和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

            
            三、历史意义:
            
            影响革命进程的关键环节
            1、永安作为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起点,它直接促成‌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雏形‌。永安宣言为后续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基础‌。
            2、‌长征胜利的铺垫‌:
    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先遣队的行动牵制敌军兵力,为主力长征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先遣队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浴血征程转战闽浙皖赣边区,在敌人的腹心地区通过战斗和纪律严明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播下了抗日和革命的火种。其行程5600余里、散发宣传品160万份,经历了上百次战斗的壮举,被称为“长征的第一缕红飘带”。 ‌
            3、‌红色文旅实践价值‌:
            永安市建有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纪念馆、中央苏区红军标语博物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公园等,该党史研究成果促成多个村落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与乡村振兴结合,服务当代发展‌做出贡献。
            ‌2022年,三明市人民政府‌在纪念《北上抗日宣言》发布88周年研讨会中重申永安的历史地位,并联合沿途县市签署合作协议。‌
            202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省人大建议的答复中称:“永安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和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并指导其红色旅游开发。‌
            综上,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等相关命题基于权威档案、专业研究和历史影响,构成党史研究的核心课题‌。其争议已随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确认而终结,当前的学术共识清晰‌。(共2261字)

    ^726安安2025/8/28 12:43:31

           《福建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福建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永安作为北上抗日与揭开长征序幕的起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战略转折点‌的重要地位,标志着红军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重大转型。
            这种转型的核心历史标志,是以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小陶镇石峰村发布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它明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呼吁团结一切力量抵御外敌。这一宣言‌是红军北上抗日与长征的纲领性文件‌,为后续全国红军的长征,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       福建永安是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的集结出发地,这支队伍作为长征的“先遣队”,其行动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战略上的转移,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揭开了北上抗日与长征的序幕;其次,先遣队开创抗日宣传多项尝试,以沿途散发、张贴传单的形式宣传抗日主张,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将长征转变一手拿枪打仗,一手拿文宣传,是我党、我军以宣传为主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从福建永安集结地出发的先遣队,具有里程碑的历史地位。它体现在‌时间最早‌: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永安为北上抗日宣言“首发地”;先遣队“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最早派出的一支担负抗日宣传重任的先头部队,在艰苦的长途转战中,这支部队通过布告、标语、歌曲积极进行抗战宣传,极大地鼓舞着人民的士气。”它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1934年10月)更早,体现了红军抗日行动的紧迫性与先锋主动性‌。
           先遣队这种‌承上启下‌
    继承土地革命精神,坚持苏维埃革命路线;又毅然开启抗战新阶段的行动,推动了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以及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过渡,为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埋下伏笔‌。
            福建永安‌这种‌抗战精神与长征精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弘扬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
           福建永安不仅是红军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起点,更是中国革命从内战转向民族解放的关键性枢纽,其历史意义在于以宣言和行动重塑了全民族抗战的格局‌。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关键抉择。这里不仅是北上抗日与长征革命精神的发源地,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担当。
            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最早派出的以抗日宣传为核心任务的先锋部队‌。该部队的行动不仅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群众基础‌,更实现了长征战略方向与抗日前进阵地的有机结合‌。永安宣言作为重要宣传载体,既是历史见证,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政治远见‌。

    ^725安安2025/8/28 12:43:12

           《福建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福建永安作为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永安作为北上抗日与揭开长征序幕的起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战略转折点‌的重要地位,标志着红军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重大转型。
            这种转型的核心历史标志,是以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小陶镇石峰村发布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它明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呼吁团结一切力量抵御外敌。这一宣言‌是红军北上抗日与长征的纲领性文件‌,为后续全国红军的长征,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       福建永安是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的集结出发地,这支队伍作为长征的“先遣队”,其行动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战略上的转移,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揭开了北上抗日与长征的序幕;其次,先遣队开创抗日宣传多项尝试,以沿途散发、张贴传单的形式宣传抗日主张,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将长征转变一手拿枪打仗,一手拿文宣传,是我党、我军以宣传为主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从福建永安集结地出发的先遣队,具有里程碑的历史地位。它体现在‌时间最早‌: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永安为北上抗日宣言“首发地”;先遣队“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最早派出的一支担负抗日宣传重任的先头部队,在艰苦的长途转战中,这支部队通过布告、标语、歌曲积极进行抗战宣传,极大地鼓舞着人民的士气。”它比中央主力红军长征(1934年10月)更早,体现了红军抗日行动的紧迫性与先锋主动性‌。
           先遣队这种‌承上启下‌
    继承土地革命精神,坚持苏维埃革命路线;又毅然开启抗战新阶段的行动,推动了阶级革命向民族革命,以及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过渡,为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埋下伏笔‌。
            福建永安‌这种‌抗战精神与长征精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弘扬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
           福建永安不仅是红军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起点,更是中国革命从内战转向民族解放的关键性枢纽,其历史意义在于以宣言和行动重塑了全民族抗战的格局‌。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关键抉择。这里不仅是北上抗日与长征革命精神的发源地,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担当。
            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最早派出的以抗日宣传为核心任务的先锋部队‌。该部队的行动不仅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群众基础‌,更实现了长征战略方向与抗日前进阵地的有机结合‌。永安宣言作为重要宣传载体,既是历史见证,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政治远见‌。

    ^724安安2025/8/28 8:41:50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与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二者的时间基本相当
           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小陶镇石峰村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进行伟大长征的序曲‌。        
           这一历史事件使永安成为长征最早的出发地。
           1934年7月6日,红七军团从江西瑞金驻扎地秘密出发。7月15日,到达永安小陶镇石峰村与红九军团集结会师,并发布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等重要文告‌,部队开始正式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向闽、浙、皖、赣边地区出动,先遣队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同时调动与牵制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减轻中央苏区压力‌。
          《宣言》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家祥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明确提出五项具体主张,包括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出卖领土主权、反对“中日直接交涉”、反对承认伪满洲国;“立刻宣布对日绝交”,宣布一切中日条约和协定无效,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对日作战;武装全国民众,组织义勇军与游击队,直接参与抗日战争,积极支援东北义勇军和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
           这一宣言的发布,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唤起了无数爱国志士的热血情怀,激励着各界人士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此起彼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后来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从福建永安集结地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六个多月的时间里横跨四省,行程5600余里,经历约七十次大小战斗,有力配合了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极大推动了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在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不仅正式揭开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也为后续长征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史实,明确了永安作为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历史定位,这一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直接推动了抗日主张的传播和革命力量的战略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北上抗日5长征的战略探索、主张传播和革命精神传承三个核心层面:
           先遣队是长征的“先声”与战略探路者。它作为最早执行北上抗日与长征战略转移任务的红军部队,率先从永安出发的行动,为后续中央红军长征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其在闽、浙、赣、皖等地的行军作战,提前试探了国民党的军事布防态势,并强力冲击了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底线,间接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开辟了潜在的外围空间,是长征整体战略中关键的先锋“前哨”。
            先遣队是抗日主张的早期实践者与传播者。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但国民党推行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下,先遣队发布的北上抗日宣言,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正规的武装军事力量践行抗日主张。部队在沿途宣传抗日纲领、发动群众,让“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理念深入南方各省,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识的觉醒,成为红军从“反围剿”转向“抗日救国”的重要标志。
            先遣队的行动是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兵力薄弱、补给匮乏、敌众我寡),坚持行军作战近一年,最终多数战士牺牲或被俘,但始终坚守革命信仰。这种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不仅成为红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续长征中的红军部队树立了精神榜样,激励着革命力量在困境中坚持斗争。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时间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程基本相当。二者之间在北上抗日与长征的路上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总目标,践行了民族革命战争先锋与战略主体的完美配合。
           这种“时间相当”的论述,本质是通过时长维度,直观凸显先遣队与主力红军在战略上相互依托的战略关系,其背后是为了彰显先遣队具有不可替代的先锋战略价值。具体可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先遣队以近一年的行动(任务全周期口径),提前为主力红军“探路”并“牵敌”。
           1934年7月15日,先遣队北上时,中央红军尚未开始长征,其在闽、浙、皖、赣等地的持续作战,不仅宣传了抗日主张,更成功吸引了国民党军大量兵力——这既为主力红军1934年10月10日开始的战略转移减轻了正面压力,也为后续红军北上抗日的路线探索积累了地理、敌情等关键信息,是典型的“战略前哨”作用。
           另一方面,两者在1934-1935年的同期艰苦斗争,形成了先锋与主体“南北呼应”的革命态势。    
            先遣队在南方坚持近一年的行军作战,与主力红军在北方进行的长征,虽路线不同,但共同指向党的“北上抗日”的核心总目标。这种同期的双线行动打破了国民党军“集中围剿”的企图,让革命力量在不同区域持续存在,既维系了革命火种,也让抗日主张在更广泛范围内传播,二者共同构成了当时红军北上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来说,“时间相当”的论述,是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先遣队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主力红军在战略上产生“同频共振”,其近一年的牺牲与奋斗,是对主力红军长征的重要战略支撑。
            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历时约1年。
            北上抗日先遣队行程:自1934年7月从福建永安出发,转战闽、浙、皖、赣四省,至1935年1月余部编入红十军团继续行动,总行程约5600余里,时间亦近1年。
           文献资料显示先遣队行动的时间“近一年”,它的核心原因是时间计算范围的界定差异,主要有两种常见统计口径:
           从“筹备组建”到“余部完全融入其他部队”,若将时间起点提前至1934年春(红七军团开始筹备北上抗日任务),终点延后至1935年春(怀玉山突围的少量余部最终编入闽浙赣苏区红军),整个过程跨度可覆盖约10-11个月,接近“一年”。这种统计更侧重先遣队“任务周期”的完整性,而非仅算独立建制的作战阶段。它还包含了“红七军团北上”与“红十军团重组续战”的完整阶段。    
            党史研究的部分统计资料,会将1934年7月先遣队单独北上,与1934年11月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合编后继续北上的两段历程合并计算,直至1935年1月合编部队失利,总时长约6个多月;若再计入余部后续零星游击至1935年夏的时间,也可能被表述为“近一年”,这种统计更侧重“北上抗日任务的延续性”。
           而此前传统定义提到的“约6个月”,则是严格以先遣队(红七军团及后续合编的红十军团)作为独立作战建制、执行北上核心任务的时间段(1934年7月出发至1935年1月主力失利),属于更精准的“军事行动周期”统计。
           两种表述均无对错,仅因统计范围不同导致差异。只有当先遣队采用“任务全周期”的统计口径(约10-11个月)时,才能说其斗争历程与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间(约12个月)“相当”。
           这种表述是从“整体任务时长”角度的概括,而非严格军事建制层面的时长对比,核心是为了突出两者在同期艰苦环境下,均为革命目标持续奋斗的历程。
            二者虽出发时间、规模不同,但先遣队的前期行军作战,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起到了牵制敌军、探路和宣传抗日主张的作用,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则进一步推动了抗日力量的汇聚,共同服务于北上抗日的总目标。
           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是长征的“先声”与战略探路者;是抗日主张的早期实践者与传播者;是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723安安2025/8/28 4:47:40

          《论永安是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唯一性地位》

            
           一、永安是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唯一性地位:
             
            1、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出发地:
            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集结地发布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它标志着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始,也成为后来红军长征的序曲。
            永安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将军事行动与民族救亡相结合‌。宣言不仅公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还首次以中央红军名义向全国宣告直接对日作战的决心,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声‌。因此,福建永安成为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出发地。

             2、北上抗日与长征的核心文献: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高举抗日旗帜的重要历史事件‌。该宣言明确提出:“全中国的民众们!我们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愿意同全中国的民众与一切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开展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以及五项抗日主张,包括反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宣布对日绝交、动员全国武装力量抗日等,成为红军早期抗日纲领的核心文件‌。

             3、永安宣言发布具有北上抗日与长征起点‌的特殊意义:
            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红九军团的护送下挥师北上,这一行动直接开启了北上抗日与揭开长征序曲‌的征程‌,
    ‌为中央主力红军后续的战略转移(长征)提供了政治动员和军事铺垫‌。

            二、永安是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出发地文献资料形成互证

            
           1、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出发地: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权威机构研究认证,永安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与长征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体依据如下:
            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
            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小陶镇石峰村与红九军团会师,并发布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它标志着红军正式举起北上抗日与长征的旗帜。这一事件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宣言首发地,也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之一‌。
            2、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起点‌:
            永安不仅是北上抗日的起点,更是长征的序章。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时,发布的宣言中明确提到“红军北上抗日第一先遣队前几月由福建出发北上”,印证了永安作为长征最早出发地的历史地位‌。党史专家还将永安称为“长征路上的第一缕红飘带”‌。
             3、学术研究与纪念活动‌:
             三明市党史研究专家安孝义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考证,首先提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的观点,并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周刋》《湖南党史月刊》等权威平台转载‌。2016年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永安还举办了专题纪念活动,建立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园等,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历史定位‌。
           福建永安的独特的历史地位,在于其宣言发布和中共中央首次的武装军事行动,它“最早”揭开北上抗日与长征的序幕。

            
            三、永安是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出发地,是结合历史事实和学术观点辩证看待得出的最终结论
            ‌
            1、永安的独特历史地位‌:
            福建永安‌最早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最大的决心”用公开宣言的形式,提出对日“直接作战”,武装抗日主张,它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934年10月)投早了近3个月的时间。
            2、‌权威依据‌:
           中央党史研究室2011年复函确认永安为宣言“首发地”(《关于福建省永安市申报“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的复函》)。
            2012年4月29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为小陶镇石峰村题字“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进一步确认了永安的这一历史地位 。
            2019年4月,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任主编的《图说长征序(序曲卷)》也明确写道:“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石峰村一带与红九军团集结并以沿途散发传单的形式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石峰村因此成为‘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
            3、‌军事行动的先行性‌:
           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在永安与红九军团会师后,率先向闽浙赣边区挺进,其行动直接为后续长征探路。历史学者安孝义等指出,这一行动是“长征的预演”(《永安:长征最早的出发地》,2012年)。

    ‌        
           四、关于“唯一性”的争议‌:
           
           1、长期以来,江西‌瑞金都是作为长征主要的起点‌。传统的党史叙事,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为长征起点。永安先遣队的出发虽早于瑞金行动,但却长期被忽略,现虽承认其属于长征的“序章”,而有些人认为是非主路线,故部分观点仍将瑞金列为长征起点。
            ‌其它的“出发地”‌,如福建长汀、宁化等地也曾有红军部队转移,但均属于军委命令之后,且未发布具有全国政治影响力的宣言文告等,其历史意义不及永安明确。
             ‌2、学术界的共识与分歧‌:
           ‌支持“唯一性”的观点‌
    三明市党史研究室等机构认为,永安是‌唯一‌兼具“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和“长征最早军事行动”双重身份的地点,其政治宣言的公开性和时间节点无可替代。
            ‌更谨慎的表述‌认为: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公开论述中,通常将瑞金、于都作为长征主要起点,同时承认永安是“长征序幕”的重要部分,但未明确使用最早的“唯一性”表述。
            3、“北上抗日与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的标准?
           永安因其宣言的首发性和军事行动的先行性,可视为‌最早的唯一,这符合这一严格定义的地点‌;既便以传统的观点来认识理解长征起点,其作为先遣队先锋的地位,则瑞金等地难以与其并列。这种差异源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学术视角的认知不同。
            4、建议在宣传或研究中可强调:
           “永安是‌唯一‌发布北上抗日宣言并最早开展长征相关军事行动的地点,是长征史上不可替代的起点。”
           “最早”的地位只有唯一,而不存在“之一”。其它的出发地包括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均是在1934年10月10日,根据军委命令出发,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之一”,而永安先遣队出发时间提早了近三个月,因此,只有唯一、而无之一。
            5、关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争议,确实存在"唯一性"与"多出发地"两种观点的辩证关系:
            基于史料和学术研究的综合分析,永安出发的先遣队是‌最早出发部队的独特性‌。
             1934年7月15日,寻淮洲、乐少华率领的红军第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福建永安出发,比中央红军主力(1934年10月10日)提前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这是“唯一性”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最早出发”部队,其战略目标与后续长征一脉相承,属于北上抗日与长征先锋与主体之间相互关联的军事行动‌体系。

            
            五、‌多出发地的历史成因‌
            
            1、长汀、宁化出发地的“抢跑”: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时,8.6万兵力分散在闽赣边境多个集结地。传统的党史研究认为:红九军团于9月30日从福建长汀观寿公祠出发‌;宁化1934年10月7日至12日,驻宁化的中央红军奉命在淮土凤凰山、曹坊等地出发,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这种在中央军委命令下达之前的“抢跑”出发,是一种极不严谨的说法,它损害了军委命令的严肃性和保秘性,在10月10日前的任何“出发”,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2、瑞金、于都的出发符合历史事实:
           红三、五军团从江西瑞金云石山(中革军委驻地)出发‌。红一军团从于都渡河集结‌出发。瑞金、于都的这种多点出发源于“战略转移需隐蔽集结”的军事需求‌。
             3、‌学术界的认定标准‌:
             当前官方口径采用“广义长征出发地”概念。狭义唯一性:瑞金云石山(中央机关出发地)‌、于都;广义多出发地:长汀、宁化。四地均获国家文物局认证‌。2019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四地均被列入核心展示园‌。
            4、‌历史叙事的演进‌
    早期文献(如《毛泽东选集》)明确记载四地出发‌:
            近年地方宣传侧重“长征精神源头”的多元性阐释。这种变化反映了党史研究从单一叙事向多维历史观的转变‌,如从福建永安出发的先遣队被纳入长征部队的序列,具有揭开北上抗日与长征序幕的历史地位。
             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权威记载:“10月10日中央机关从瑞金出发,16日各部队在雩都集结完毕"”,这体现了“出发”与“集结”两个关键时间节点的区别。
            从福建永安出发先遣队的唯一性是以宣言发布为代表,并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政治、军事训令为准,时间上提早了近三个月,故成为唯一。“永安集结”,已经成为党史研究的最新的亮点。
            6、2021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发布的《红军长征史(修订版)》新增“永安集结”章节,明确记载“先遣队行动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预演”。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组建的特殊军事力量,其唯一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宣言的权威性‌。
            1934年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这是红军历史上首次以中央名义正式提出“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具有划时代意义‌。该宣言不仅明确了先遣队的先锋使命,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早期实践,其政治地位和象征意义是其他军事行动无法比拟的‌。
            7、‌组织体系的独特性‌:
            先遣队直接由中共中央、革军委组建并直接指挥,其行动依据是根据1934年7月7日颁布的《关于组织抗日先遣队的训令》,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唯一以“抗日”命名的正规军事力量‌。与同期其他红军部队相比,先遣队同时承担政治宣传和军事作战双重任务,这种"宣言书+先锋队"的特殊定位在红军历史上亦具有唯一性‌。
            8、‌时间节点的开创性‌与性质:
            先遣队行动始于1934年7月15日,比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934年10月10日)提早近三个月,是红军最早实施战略转移的部队‌。这种时间上的先发优势使其成为红军抗日战略的"探路者",后续红二、红六军团等部队的转移行动均未取得同等政治效果‌。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称:“我红军北上抗日第一先遣队前几月由福建出发北上。”
            1934年8月1日,在瑞金举行的阅兵典礼上朱德率领受阅红军举行了抗日宣誓,毛泽东在讲话中说:“苏维埃政府与革命军事委员会已下令全国红军随时准备随着先遣队出发” 。
            9、‌历史贡献的不可替代性‌:
            先遣队深入国民党统治核心区皖浙赣地区,通过实际行动揭露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虚伪性‌。其失利后成立的红军第十军团(1934年11月)在方志敏的率领下继续坚持斗争,这种从宣传到作战连续性的完整链条在红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先遣队的唯一性不仅体现在组织形式上,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使命:
            在民族危亡之际率先打出抗日旗帜,为后续红军长征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这种开创性贡献使其成为红军抗日史上不可复制的特殊存在。

            
            六、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性贡献
            
            1、抗日救亡的先锋行动:
            1934年7月15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集结地率先提出“北上抗日”口号,通过中共中央《北上抗日宣言》向全国发出抗日的号召,成为推动全民族觉醒的战斗号角。其行动证明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真正抗日的人民队伍,为全民族抗战运动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
             2、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先遣队深入国民党统治区,通过游击战争和宣传活动牵制敌人,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其牵制国民党军队的行动,有效缓解了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 ‌
             3、革命火种的广泛传播:
            先遣队在国民党腹心地区转战的过程中,通过“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标语和宣传活动,将革命真理传播至沿途地区,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培养了一批后来参与中国革命的有识之士。
           先遣队创造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斗争模式。
            4、抗日精神与长征精神的早期树立:
            作为最早提出“北上抗日”与“揭开长征序幕”的军事组织,先遣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其英勇抗争的壮举成为抗战精神、长征精神的早期典范。 ‌

    2025 福建·永安论坛